托育是当下年轻夫妇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托不托,托给谁、怎么托,1000个家庭有1000种想法。
80、90后是当下生育大军的“主力部队”,谁也不想输在起跑线,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托育机构,是他们育儿焦虑的最初来源。
带学龄前孩子,真的是上班族的一大困扰。其实,很多父母也想亲自带孩子,但总抵不过经济压力、不放心孩子这么小交给别人。
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过4700万,0至3岁婴幼儿家庭中,有托育服务需求的占30%,但婴幼儿入托率只有5%左右,目前婴幼儿照护主体仍是家庭成员,其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护占44.7%,自己或爱人照护占41.6%,机构照护仅占19.2%。费用高、无力承担、托育机构少、不放心托育机构质量,是年轻父母考量的重要因素。
在快节奏生活条件下,老人帮忙带孩子可以减轻压力,但难保科学育儿。能辞职带娃的毕竟是少数。给孩子选择托育,不仅解决了孩子托管、接送难题,还通过引导,家长能学到不少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
如果娃没人带,你会选择商圈内的托育中心、社区托育、企业福利、幼儿园托班,还是家庭邻托?
一项调查显示:选择幼儿园办托班、社区办点的最多,各占31%;其次是企业福利,占19%;选择家庭邻托和商圈内托育中心分别占10%和7%。
人们相对青睐传统托育机构及正规组织,而家庭邻托、商圈内托育中心等形式还显得有些非主流。不过,选择结果并不是特别显著,很难说哪种托育方式更受欢迎。
杭州市下城区有近4500个家庭需要托育,占全区1/3;94%的家庭希望托育费用控制在每月4000元以下。但如果真的让家长去选择2000多元的托育机构,很多家庭又不放心。
人们对托育机构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而信任危机、经济压力、理念不同等主观原因及服务质量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人们如何选择。
不过,托育机构只要解决好托育机构质量安全、就近便利程度和费用等方面的问题,不管姓公姓私,家长托给谁都放心。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年也因此被业内称为“托育元年”。意见明确了“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基本原则,提出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关于这份文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佘宇认为,它的核心要义是“家庭尽主责,社区为依托,市场有所为,政府起作用。”
“如果以盈利为目的的上市公司都在这个领域掘金,那肯定会提高价格,不但不能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反而会扩大育儿焦虑。”贺丹认为,民办托育机构正在艰难成长,“十四五”期间,国家应帮助其降低成本,达到普惠价格后还能可持续发展。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些托育机构无法开张,颗粒无收。杭州市下城区专门出台扶持政策:“补砖头”,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激发积极性、增强信心;“补人头”,鼓励办成普惠性的、老百姓负担得起的收费模式。
社区和单位也是发展普惠托育的重要依托。杭州下城区在家门口搞起了“微托育”:做好同老旧小区改造的结合,由街道免费提供社区配套用房来办托育点,引入社会专业机构运营。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主任陈建芬介绍:“杭州市正在构建社区统筹型、单位自建型、幼儿园办托型、社会兴办型、成长驿站型等模式多样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托育机构备案数全国排名第三的安徽省,也在以类似思路开展社区公办民营试点等福利性托育举措,有的县区还将托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在国家层面,规范托育行业发展的各种文件正在陆续出台,顶层设计雏形日渐清晰。我们期待,5年后,托育这个事项将被年轻夫妇从焦虑清单上划掉。
来源: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