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5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一男学生李某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被其父亲没收了手机,5月5日,他向其父索要手机未果后,从家中11楼南侧阳台跳楼身亡。5月7日,其母薄某某因儿子离世,情绪不稳定也跳楼身亡! 短短三天时间,一个家庭就这样被毁掉了,令人扼腕痛惜。

下面是来自网络的报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这一生从没有给你们争过光,有时还老招你们生气,希望你们不要记恨我,我只想说,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很幸福!我要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

5 月 5 日晚,在给父母留下了一封短短六行的遗书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初二学生从位于 11 楼家中跳下,永远离开了人世。其母因儿子离世情绪不稳定,于 5 月 7 日也跳楼身亡。其父母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司机与食堂检验员。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上图是海淀区教委向海淀区区委、区政府汇报的文件。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孩子的遗书)

看似是一部小小的手机,导致了母子双亡的悲剧 ,其实,细究背后的原因,恐怕没这么简单,我们再来看看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类似多起悲剧:

5月3日下午,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华凤校区高一 29 班学生蒋某上完第一节课后,独自一人离开教室,从教学楼 5 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警方查明,死者生前因玩手机遭到其母亲两次批评,并抢夺手机。

5 月 10 日,安徽毛坦厂中学一高二女生,在教室传看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被班主任发现,班主任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后,家长于当日傍晚将其带回家中。5 月 11日凌晨,该生在其家庭住处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

5 月 14 日下午 4 时左右,江西宜丰发生一起学生坠楼事件。坠楼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该学生为宜丰中学初三年级彭某,在当天下午考试期间,监考老师发现彭某藏在试卷下的手机并当场予以没收,监考老师将手机交到隔壁考务办公室随即返回考场。期间,该考生离开了考场,老师立刻寻找,发现该考生已经坠楼。

……

看到这么多年轻的生命还未来得及绽放就瞬间消失,真是触目惊心,痛心疾首,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是家庭?学校?社会?时代?物质?还是精神?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从我的育儿过程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同时也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时代背景及心理学角度做一些分析,以便对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能有所帮助。

一、独生子女综合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们发现,在众多的青少年自杀案例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很自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独生子女,多子女家庭很少发生自杀现象?这中间有什么样的一个内在差别?我给这种现象取名叫“独生子女综合症”。这也许不是一个正式的学术名词,但是不妨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

独生子女的普遍(不是全部)特点:娇惯、溺爱、自私、自理能力差、缺少担当、吃苦能力弱、受挫力差、沟通不畅,人际交往力不强等等。而这些特点在多子女家庭很少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后者内部具有竞争性,孩子在家里就锻炼了步入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大多数生存竞争的能力。独生子女家庭恰恰缺失了孩子成长必备的生存环境。因此,独生子女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很多过激行为乃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都与其从小没有经历过,甚至没有思考过应该如何处理现实客观存在的挫折、磨难等生活逆境,及情绪问题的过程有关。

二、课业繁重,前途迷茫,自我价值感缺失

这么多年来,教育界不断呼吁改革,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纠正一个概念:其实是素养教育,素质是先天带来的,素养是后天培养的),可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一切都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

我儿子刚上初一,学校第一次开家长会,就强调一切为中考准备,一切以中考为目标导向,我很震惊。原以为北京首都是素养教育,想不到跟全国其它地方差不多。有一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我看他背的书包很沉,想看看到底有多重,于是帮他从背上卸下来,我发现,一个手拎着很沉,于是就好奇地放在家里的体重秤上称了一下,12公斤,初一的孩子每天背这么重的书包上学,快赶上解放军负重五公里越野了。不由感慨: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在减负的改革口号中,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却越来越重。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孩子的书包内容图片

当今社会发展太快,要把准社会变化的脉搏,把握自己未来的命运,在现代社会已变成一种奢望。从人的心理需要分析,绝大多数人更希望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料,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可以把握。所以,青少年学生容易产生人生的无常感和前景的不可预测感,再加上一些青少年学生看问题比较片面,在这种态势下,青少年学生会产生“存在的挫折感”,最终使一个人感觉到“存在的虚无”,而导致厌世的态度,产生心灵空虚、自我茫然,认为没有一件事是有价值的。这种厌倦和虚无的状态是心灵上的失常,是导致一个人自杀的根本原因。

三、用极端方式惩罚父母,测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对“悲剧”这个词下过一个很贴切的定义,他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孩子自认为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因此,一有不顺心、不如愿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惩罚父母,以让父母心疼的方式,来得到惩罚父母的目的,这个时候,他们会有一种价值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动辄以自残,自伤,自杀等极端的言语威胁父母,以证明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忽略他们的言行,他们就会冲动地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另一种现象是,父母给孩子设定优秀的衡量标准太单一,只有学习成绩进前几名,考多少分为标准,当孩子发现他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觉得无法实现父母的愿望,很丢人,很失望,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毫无价值,因此,开始走向反面情绪。从几起自杀案例来看,大多数都是父母没关注到孩子心理的这种变化。

四、根植于孩子内心的孤独

独生子女还有一大特点是孤独。除了玩伴上的孤独外,更有根植于孩子内心的孤独。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今天的父母绝大多数为了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灵链接很少,在情感上,在亲情上,在友情上,甚至在爱情上,这些孩子大都处于非常孤独的状态,人与人之间有一层阻隔,特别是城市的孩子,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一个家庭,可是他们却像城市留守儿童,两头不见人。父母拼命挣钱养家糊口,为了弥补陪伴孩子时间少的愧疚之心,就尽量用物质满足孩子的需求,岂不知物质上的富有更加凸显精神上的空缺。今天的孩子无论在学校、家里都是孤独的。

今天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独生子女,他们本身就是孤独的一代,内心这一块是缺失的。今天的学生,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因此,形成一种现象:在家里是孤独的,在学校孤独的学生之间,依然是孤独的,他们还没有学会互相取暖,解除孤独。老师本身是经历过孤独的,他们也没法给到孩子们他自身不具备的能力。三种孤独叠加在一起,依然是孤独。这种孤独久了,就很难打开,慢慢地,孤独就在孩子内心生根。

五、沟通不畅是个大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今天的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现代化的沟通交流工具层出不穷,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地球。但即便如此,沟通不畅现象却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中有很重要一点,在于沟通渠道多了,但情感接触少了,今天的交流绝,大多数都是隔着屏幕,用电磁信号来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链接少了,亲笔写信传递情感的机会更少,因此,人的情感被现代化阻隔了,这是沟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

家里和学校,是孩子练习沟通的实验场,如果在家里和学校沟通不畅,那么走上社会也一定是沟通不畅的。而今天的孩子因为情感的孤独,导致了沟通的抑制,每天面对各种屏幕导致情感的弱化,父母和孩子都逐渐忽略了对方的心理感受。慢慢变得不想沟通,不会沟通,不沟通就会有情绪积压,久了就会爆发,从而导致一系列不可弥补的后果。

六、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与手机网游的关系处理问题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与玩手机、网络游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很多悲剧都是因此而发生。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比较弱,经常沉迷于手机网游,家长和老师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经常限制孩子玩手机,由于沟通与处理这一对关系的方法与技巧所限,两者经常因此而发生冲突,家长的不理智与孩子的情绪化,经常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近一段时间以来的青少年跳楼事件,大多数都与此有关。那么,这一对矛盾究竟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和稳妥的处理方式呢?就目前来讲,“约定”是个比较好的办法,《家庭公约》《班级公约》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工具,可以通过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公平约定,最终达到学习和玩手机两者合理兼顾。我们做的大量案例已很好验证了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七、孩子无处疏解的情绪出口

好情绪是资本,坏情绪是成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定的情绪,情绪要给予合理的出口,如果情绪不处理,它将一直存在下去,情绪不会自行消失(除非生命消失)。孩子在家里跟父母沟通不畅,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不能令父母满意,或因为某种需求未被满足,或受到父母的责骂等等都有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处理,就会一直潜藏在体内,不断地累积,当有一天情绪累积到无法再累加时就会一并爆发。那个时候很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今天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诉说内心的情感,父母又不能理解,到学校又无处告状,孩子的情绪完全没有了处理的出口,因此,转向了网游,只有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他们才能找到成就感,才没有现实的烦恼,这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每个父母都要注意孩子这种倾向。

八、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孩子经常说父母、老师不理解自己,交流不好,沟通不畅,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不懂得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如何思维。因此,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对父母、老师关闭了心门,信任自然很难建立起来。95后的孩子都是新人类,我们还以老思维看新人,当然套不进去。

我们讲“关照”,究竟什么是关照呢?“关”就是关“心”,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照”就是照顾,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照顾的是孩子的生理和物质方面的生活。因此“关照”是两层意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关心比照顾更重要。

所以,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做到三懂:懂自己,懂学生,懂家长;一个合格的家长要做到四懂:懂自己,懂夫妻关系,懂孩子,懂老师。“懂”的是心。老师、家长好比设计图纸与生产机器,孩子好比产品,只有老师和家长合格了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孩子,如果基准有偏差,产品是不会合格的。

对策与出路

家校协同教育是解决之道和根本出路。

今天的教育都是条块分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把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当整体来思考,没有把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顶层设计。因此,我们的教育总是交叉、重叠、前后矛盾,各种理论打架,让受教育的人迷茫,无所适从。

为了改善当前的教育局面,根本改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让各种悲剧不再发生,减少家校之间的冲突、分歧以及各种“校闹”事件,加强家长和校方沟通,解决家校在教育孩子及传达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到家校同步掌握共同信息,以便协调一致,培养杰出孩子,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家长教育学科带头人齐大辉教授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理念,叫家校协同教育(之所以叫协同教育,说明我们当下的教育不协同),内容包括家庭公约、家校公约、班级公约。对象包括老师、家长、孩子、校外辅导员,四方面的协同。

校外辅导员是家校之间的一个桥梁,作为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连接的纽带,辅导员是家长、学校情绪冲突的缓冲带、减压阀,是孩子情绪处理的暖水袋,相当于在学校、家长、孩子之间做翻译,任何一方有情绪或有心里话都可以找校外辅导员帮忙调解,让老师有诉苦的地方,让家长有倾诉的场所,让孩子有告状的去处。辅导员由专业的社工队伍担任,用军队打比喻就是:学校、家长、孩子是陆海空三军,而校外辅导员是总参,将三者协同起来,收集各方信息,并作统一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打胜仗。因此,校外辅导员这个新兴的职业呼之欲出,迫在眉睫。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应该改原件;父母1%的改变会带来孩子99%的改变,作为父母,您取得上岗培训证了吗?快来取父母上岗证吧, 不要给孩子的教育留下遗憾。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精彩推荐




        家长必知:这13种保护方法一定要教会孩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原则

           引以为戒:中国家庭教育九大败笔

        教会女孩保护自己,这一分钟视频家长须给孩子看

           进步还是危害:”解题神器”引发家长教师恐慌症

          为什么不赞成幼儿园安装监控

教养孩子:六岁前要立六个规矩

董卿:见识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犹太人教育:培养孩子的三大财富价值观

家长须警惕:不愿吃亏的孩子难成才

教会孩子:脑袋决定钱袋

柳传志:懂得放手,让孩子自立自强

孩子任性怎么办?家庭教育有策略

如何化解孩子的社交恐惧

加藤嘉一:功利的中国学前教育

一个日本妈妈的十大家训

父亲教会董卿:不要被美貌扰乱心智

医生教女儿,一组急救漫画感动所有人

无言家教:一部短片刷爆家长圈

爱让心跳不止,为爱传递出去

《朗读者》受关注:4位名人教养孩子令人动容

父爱无言:蜷缩在墙角的父亲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来源:搜狐教育

编辑:陶晶晶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幼教机构联合会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母子跳楼身亡!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深层原因探析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