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见识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01
选房子时,因为孩子比较小,我更愿意选择有儿童游乐区的小区,有滑梯、跷跷板等设施,万一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小区里也能撒撒欢。所以,每次经纪人带我看完房,我都会在小区里溜达一圈,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游乐区,一是可以和小区的人聊聊天,了解了解物业、小区安全等情况;二是感觉一下小区的整体氛围。
游乐区除了本小区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居民带着孩子过来玩。一次,我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那个小姑娘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园、能玩沙子、钻洞洞的房子!”
奶奶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开启唐僧模式:“哎呀,我的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儿园已经不错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经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红了,撇撇嘴,想哭但没哭出来。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几十秒,滑下来后跟奶奶说:“咱们走吧……”
那一瞬间,我很心疼那个小姑娘,天真无邪的她,怀揣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也成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却被奶奶当头棒喝,生生切断了向往。我多希望奶奶说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努力工作,争取早点住在这样的好房子里。”如此既呵护了孩子的美好,又在她心里种植了努力就有实现愿望的种子。
生活中,我们最常听见的、让孩子无比沮丧的话,就是这些吧——
我们哪儿买的起,我们哪儿吃得起,我们怎么能和他们家比,你就不应该想要这东西,知道这要花掉你爸妈的多少工资吗……
它们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
有人或许会说,美好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钱,谈什么美好?
02
小时候,对于美好的东西,我生活的那个村庄是排斥的,起码表面上是排斥。谁家女儿烫烫头发、穿穿高跟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洋性”,意思是臭美。过份点的还会道德绑架,嘀咕人家的爸妈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呢,小辈倒先作起来。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爱美一定影响学习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我才开始留长发。受影响的不止这一点,最可怕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长时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风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厅环境无关紧要;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扔……
这种“不配拥有美好”的心态,接触了几位讲究生活质量的朋友才慢慢转变。后来有了喆同学,更想把力所能及的美好事物都给他。
一位朋友工作十几年,基本上都在不断折腾,问她为什么很少停下脚步,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都是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普通人,成为奋斗的一代是我们的宿命。经历了物质贫乏的我们,至少要努力给孩子一个相对平和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在基本的吃穿满足之后,有能力看和享受更多美好的东西……”
见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经历越多,孩子就会越谈定、豁达。因为孩子每天的经历,都将组合成为他们的人生;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经历。
所以,当孩子对从未体验过的事物表示出强烈的兴致,即使我们此时此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一定小心呵护他们神往的心灵,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愿望,无意间拓宽了孩子的生命宽度……不然,说起“不能照镜子、不能穿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终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内心依然遗憾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