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寒假将尽,家住华北某市的才松了一口气:“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做完了!”贾女士的女儿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一项作业是“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她说:“我找了半天,发现这是清末的报纸,里面是政治漫画,还用了广东方言。别说孩子,家长读起来也费劲。”
素质教育被倡导多年,很多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告别了“题山文海”,转为“个性十足”,一方面,的确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家庭作业剑走偏锋,忽略孩子实际情况并不鲜见,家庭作业渐渐成为“家长”作业。
老师布置作业,家长被迫参与
“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几何,小学一年级的家庭作业却不会做。”云南某高中数学老师施先生,说起儿子的作业,直呼“太难了!”
难住施先生的多是手工作业,“有次老师要求用废旧塑料瓶,制作一辆会动的小汽车,后来还让用一副扑克牌做一件衣服……”施先生说,“说是让家长配合着孩子完成,可是这样的作业难度太大,最后就成了家长做,孩子根本无法参与。”
即使作业简单,也少不了烦恼。贾女士曾帮女儿一起画手抄报,被老师表扬后。贴在班级墙上,第二次让女儿自己画,结果做得不好,没有被表扬,孩子伤心了。
如今,还有一种作业叫“微信作业”,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交作业。“读拼音、背单词、说感受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业。每天都要给孩子录制语音和视频。”谈起“微信作业”,北京的文女士不免有些无奈,“群里每天都会刷屏。看到别的孩子早早完成作业,手慢的学生怕被批评只能求助家长……”
课业超前学习,家长难以安神
贾女士记得,孩子刚上一年级后的第一个周末,老师留的作业是“小小啄木鸟”——从书报杂志或路牌标语中寻找错别字,然后拍照打印。
“孩子还不识多少字,更别提要找错别字了。”整整两天,贾女士四处搜寻,好不容易发现一家收废品的门面公告上有个错别字,如获至宝地拍下来,才交上了作业。她说,学校要求“前置性学习”,比如语文,每篇课文讲之前,就要孩子先掌握字词、抄写佳句、组词造句、归纳中心思想……孩子不会,辅导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家长头上,这样各科的要求加起来,作业常常要做到晚上10点钟以后。为了不让孩子过于劳累,过难的作业,只好家长代劳……
“现在缩短了在校时间,实际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教个大概,重头戏都留在家庭作业里,需要家长来辅导孩子完成。”山东的杨老师也有切身体会。
关系错位,转嫁家长需警醒
“我们也有苦衷。”云南省昆明市某幼儿园的邹老师对记者说,“布置手工作业的初衷,是锻炼孩子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促进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家长自己包揽,虽然又快又好,却失去了作业的意义。”
“有些家长,比赛似的去完成孩子作业,看到那么精美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应该给孩子表扬还是批评。”邹老师说,“孩子的作业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多鼓励、多示范,让孩子自己完成最好。”
针对这种情况,贾女士说:“其实,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做那个年龄段能承受的作业。希望学校能少点‘超前意识’,让孩子做作业能学在其中、享受其中。”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素质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发挥好课堂的作用、承担好教师的角色。将教育的责任,以作业的形式转嫁给家长,是一种关系错位。学校应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别让家庭作业成了无意义的负担。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幼教机构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