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过年了,长辈给晚辈准备压岁钱是“传统风俗”,晚辈给长辈准备压岁钱是“现代文明”。
不过,如今这压岁钱也向物价一样“节节攀高”,老人愁,年轻的父母也愁,单身男女就更愁了。套用中国一句俗话:“过年,就是还人情债啊!”。
的确,这压岁钱是中国的“国粹”,只是国人那种自古就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文化”,这对许多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和普通家庭来说,压岁钱的“步步高升”实在是有点承受不起。
特别是一些退休金不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段时间都在考虑如何凑集不菲的压岁钱。虽然钱多钱少也是“心意”,但这压岁钱的“社会效应”,也让不少老人“心事重重”——
A、年老父母:准备5000~10000元
现年83岁的唐大爷是南京人、退休干部,来内江定居、工作,退休生活已60多年。唐大爷有一双儿女,一个孙儿,一个外孙,但南京老家还有几个健在的弟妹、堂兄妹、表兄妹、10多个侄儿侄女、孙侄儿孙侄女,他们商量好了要来内江给他拜年。这几天,唐大爷拿着笔纸计划着,如何安排好这一大笔压岁钱。
唐大爷说,一儿一女的压岁钱就免了,按照惯例,两个儿女分别给他1000元压岁钱,只有2000元的进账,其余全部是出账。晚辈的压岁钱一个不能少,“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两百元根本拿不出手,最少也得400~1000元,除去进账,初步估算需要准备12000元的压岁钱。
唐大爷与老伴退休工资较高,基本上能够承受这个压力。不过,对于更多的低收于退休老人来说,压岁钱是一道迈不过的坎。
家住东兴区平安路、现年68岁的丁大爷,是某国营企业退休工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制下岗后,他当过临工、卫生保洁员、保安门卫,如今他和老伴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仅4000元,每月除了日常生活开支,所剩不多,每年要凑够5000多元的压岁钱,他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
丁大爷说:“过了年,陆续有亲戚和晚辈来给他们拜年,压岁钱一般是200~400元,扣除儿子和女儿给我的压岁钱,我们至少需要准备5000元。”
B、中年父母:准备10000元过年
过年,对中年人的家庭来说,负担更重一些,他们是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左右有侄儿侄女,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一般都要准备10000元以上。
家住市中区松山南路的余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儿子正在北京读大三,回家过年来回的机票得报销,另外得给儿子2000元压岁钱,5000元就“出去了”;孝敬双方健在的3位老人,每人1000元,共3000元;4个侄儿侄女,每人得给400~600元的压岁钱,一万元得“翻山”啊!
“眨眼,这一万多元就没有了啊!”余先生感叹:“人到中年,没有进账,全部是‘负增长。现在企业不景气,效益也不太好,这一万多元需要从平时节省,否则就过不了‘年关’。”
现年53岁、在成都工作的内江籍何文强先生有一个弟弟在内江,其父母已在两年前先后去世。何文强的岳父母也在内江,他每年回家时,看到岳父母都很俭省,一台16英寸的旧彩电看了10多年,一直觉得过意不去。
“今年春节,我打算送给岳父母一台2000元左右的大彩电,这比送压岁钱好,让老人家高兴一下。” 何文强说,他还有4个亲侄儿侄女,再加上一些亲戚朋友的子女和长辈,这个年估计需要准备1万多元的压岁钱.
“人到中年,更注重亲情,这该给的压岁钱、该还的人情债不能少。”
家住市中区上南街的唐俊先生,最近一段时间有点烦,在朋友们的再三劝说下,49岁的唐先生说出的全是自己的“压岁心病”。
“往年过春节,都是在自贡老婆家过年,今年老丈人一家及他们一家人全部都来内江过年。”唐先生听老婆这么一说,就再也没睡好觉了。
唐先生有些焦虑地说,正常的过年开支就不说了,这压岁钱怎么办啊?过去在老丈人家过年,老婆家的兄弟姐妹到不齐,娃娃们的压岁钱都好打发,除了孝敬老人,5000元就可以过年。今年全部到他家过年,算了一下,连同老人和小孩的红包近20个。
“今年最倒霉的是,老婆由于工作失误,赔了不少钱。可以说,这个家就靠我3000多元这点工资了。”唐先生说,光是儿子读大学、一家人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勉强,现在又遇到压岁钱的事,确是有点烦。不过,这年还得过,人情债还得还,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牙挺过去……
唐先生表示:这个年至少要花掉一万多元,钱不够怎么办?只能动用“老窖”啊(银行存款),过完年,再从牙缝中扣了!”
其实,唐先生的“压岁心病”,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一大群中下阶层、普通工薪族的心声,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收入不高,面对生活压力,他们依然要坚强地撑起。
C、年轻父母:准备5000元过年
家住东兴区大千路的市民张先生35岁,孩子今年7岁,2012年6月,他按揭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两口子每月工资相加为8000元左右,除去还贷、供孩子上学和家庭日常开支,几乎所剩无几。
张先生说:“双方的父母都会考虑和理解我们的难处,我们每年春节都是象征性地给父母压岁钱,但很快会成倍地转到孩子手中。孩子的压岁钱不能动,只是替儿子保管,过一下手而己。”
张先生的妻子吴女士说:“孩子的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这叔叔那伯伯也会给儿子压岁钱。咋办,没收!压岁钱一到孩子手,转身就充公还贷。”
“我们至少需要准备5000元压岁钱,主要是给一些同龄的亲朋好友的孩子们准备的,视情况一般给400~600元。”吴女士说,“加上儿子得到的压岁钱,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抹平,不进不出。”
D、未婚青年:三四千元压岁钱跑不了
近期,某论坛有个帖子: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压岁钱的支出让人难以承受,叫我们这些大孩子吃不消。每到过年前夕,我就忧郁,尽管单位上发了一些所谓的“年终奖”,但是根本不够过年支付,过年成了“负资产”,单身男女都是“只出不进”。
在某单位工作的小陈今年27岁,未婚,他说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的孩子叫他“叔叔”、“舅舅”,就得给压岁钱。不给吧,大过年的太不像话了;给吧,自己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钱,到时候还得和家里要,真的很无奈。
去年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小袁,这几天在单位和同事讨论过节给弟弟妹、侄子、外甥发压岁钱的事,引起了很多同事的共鸣。据他介绍,自己刚毕业不久,工资不多,平时花钱还大手大脚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年终奖少得可怜,过年了总得给长辈们买点礼品吧?
“那么给小辈们的压岁钱又该怎么办呢,左算右算,三四千元压岁钱跑不掉,这压岁钱还真是个问题啊!”一些年轻单身汉说。
E、另类对策:“囊中羞涩”宅家中或与同类聚会
“这两年,单位效益不好,我们这些大孩子从收钱变成了发钱,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现年24岁的江先生大学毕业刚工作两年,每月工资两三千元。
江先生说有些无奈地说:“我因为上班了,所有的长辈都不再把我当小孩,全部都自动取消了我过去曾经有过的压岁钱。”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刘士女也有同感,她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所有的长辈就不再给她发压岁钱了,有的还明示或暗示,“应该给长辈发压岁钱。”她那点2000多元的工资,的确有点囊中羞涩。
于是,像江先生、刘女士这样的“大男孩”、“大女孩”打算宅在家中上网,或与同学们聚会,“大家都是单身,互不发压岁钱,互不相欠,开开心心地过个年!”他们说。
记者手记:
年年春节年年过,年年都发压岁钱!压岁钱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停留在这个“钱”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长辈对小辈的爱和希望。
而晚辈给长辈准备的压岁钱,则是一种现代文明和亲情进步,它是成家立业后的儿女们对父母、岳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和感恩,更是对年迈长辈辛劳一生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多钱少并不重要,无需相互攀比,无需为了“面子”去承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我们只需量力而行,重在“心意到”,重在平时更多的关心和问候。
再大的压岁包,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因为亲情无价,亲情才是真正的永恒和无限!常回家看看,才是最大的压岁钱!
(记者 易平 唐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