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孩子“熊”出没,家长难应对
稚声稚气的孩子打电话报警,称“妈妈去世了”,民警回拨电话,对方怎么也不接……13日下午,重庆江北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警力调查。
按照小女孩给出来的零星线索,警方需要排查住户达60多,民警一边让小区物管协助查询报警电话名单,一边挨家挨户敲门。然而,最后的结果竟然是4岁小女孩的一个恶作剧。
原来,这个小女孩在观音桥步行街玩耍,看到甜品店,嚷嚷着要吃冰淇淋,妈妈没满足,就让她玩手机游戏,不高兴的她,趁机拨打了110……
无独有偶,另一个小女孩只因家长不准涂指甲油,她竟模仿电视里的情节,打电话报警称“被虐待”: “警察叔叔,我爸爸虐待我,我受不了了,你们快来救我……”19日晚上7点,重庆长寿区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小女孩的报警电话,电话那端,传来的是撕心裂肺的哀嚎声……
其实,4~12岁之间的孩子,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有着极大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时间。他们越来越有主见,往往是“忘我”而不计后果;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家长不耐烦乃至抓狂,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通常被称为“熊孩子”——各种“熊”出没。身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样从容应对这些“熊孩子”呢?
延伸
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像不像你家的“熊孩子”
霸道型
言行特征:手脚灵活、唯我独尊、有控制欲、喜欢模仿
述说人:胡女 士女儿雯雯4岁
雯雯看见喜欢的东西,会一直哭闹着要买。更头疼的是,她还喜欢动手打同学。2岁多刚上幼儿园时,她没这毛病,3岁时就出现这问题了。我去幼儿园接她放学,几乎都有小朋友来“告状”。
老师说她脾气大,有时一句话不对,一心急就随手给小朋友一巴掌。我单独问她为什么打人,她一句话也不说,可能她也不清楚动手的具体原因。后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先试着打痛她小手,并告诉她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也会痛。
专家:4岁左右的小孩手脚灵活,情绪冲动,来得快也去得快。霸道行为可能源于模仿,因此家长需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另外,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比较正常,但家长要注意及时制止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破坏型
言行特征:莽撞好奇、乱翻东西、不守规矩、不计后果
述说人:周先生 儿子林林6岁
林林做啥事都不愿受约束,搞破坏是他的“特长”之一,买的许多玩具一到他手里,不是摔坏就是拆坏,说起来就让人头痛。
这还不算,他淘气时喜欢拿着插衣棍在手上玩,玩得兴起就东敲敲西敲敲,家里饭厅的灯罩、厨房的玻璃门都被他敲坏。敲坏厨房门时,我也问了儿子为啥这样干,他说我们炒菜都关着门看不到,把玻璃敲坏了,他搭个凳子就可以在门外看到了。上周他上厕所,不用手开门,竟用屁股使劲顶,把玻璃也给顶坏了。
为让儿子长记性,知道东西损坏再也无法复原,现在家里被他弄坏的灯、厨房门、厕所门一直没换,让他一进家门便能看见自己的“杰作”。
专家: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不要大惊小怪,有时“破坏”说不定就是一种创新,例如玩具拆坏了,就鼓励他动手修好,做得好的赶紧表扬,做得不对就要提醒,还要定好一些硬性规定,不要在冒冒失失中出现安全隐患。
探险型
言行特征:大胆好动、不爱受管制、安全意识薄弱
述说人:高女士 女儿琪琪6岁
女儿脾气犟得很,跟她讲了有些事情不要做,她偏偏不信邪,非要去尝试。举个小例子,她爸爸吃饭喝啤酒,也告诉她小孩不能喝,但她偏不听,要么撅着嘴不说话,要么就赌气不吃饭,非要尝一两口后,脸才会阴转晴。
有些事情很危险,她也要去做。有次她把几根凳子拼在一起,在上面跳来跳去。我让她下来,说这样跳会很危险,她非要我行我素,继续跳,结果凳子一下倒了,她也摔在地上。一般无大危险情况下,我不会去打她、骂她,她自己吃了亏才知道教训,只有经历了,才知道什么事该不该做,家长说得再多也没用。
专家:这类孩子有探险精神,大胆好动,对自我能力评估不够。家长可提前告知风险性,提醒孩子要勇于承担后果,慢慢学会风险评估。
小气型
言行特征:性格好胜、自尊敏感、受不了别人说缺点
述说人:夏女士 女儿12岁
女儿要上初中了,成绩各方面都挺优秀,就是要强又小气,爱听好话,受不了别人说她缺点,要是批评她就更受不了。
这段时间,她放暑假在家就爱看电视,提醒她看书就生气,要么不理人,要么反驳,说厉害了她就哭。还说我们不喜欢她,自己一个人生气。
专家:这类孩子好胜、自尊、敏感。相处过程中,父母要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说话不要太直接,如指出缺点最好换成“讲故事”法,让孩子评价故事里的人物做得对不对。同时要鼓励这类孩子多表达,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舒缓情绪。
怎么应对“熊孩子”
专家说法
孩子充满好奇,不要扼杀“财富”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亲子教育专家周小燕说:孩子知识贫乏,对许多事物充满神奇和奥秘,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试试,往往大人越不让看,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则视为“熊孩子”来了。他们虽然和大人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但看问题的视角却不同。
家长观其行、听其言、知其想,才能因材施教,千万不能因为大人的意识和行为,简单粗暴地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和创新。比如换个角度看孩子报警,她知道出了事要报警,以后真遇到问题就知道求助民警,这是好事。当然,动不动就报警是需要批评的,只要好好引导,化缺点为优点,让“熊孩子”保持一种敢想、敢做、敢闯的劲,这些都是他们长大后,迈入社会的财富,会发挥出很大能量。
(商报记者徐勤黎 雨寒 实习生胡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幼教机构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