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为什么越卖越贵?因为有好多家长日趋“理性”: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用钱解决,不求人。
我有一个80后朋友,他儿子即将上小学。就近入学的话,家门口是一所公办小学,但是,周边居民以拆迁户为主,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认为:这种环境可能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而且,这所新办学校地处非核心区,师资水平也是未知数,公办小学放学时间一般较早,课后如何安排,又是一大麻烦。
朋友每日“三省吾身”,主题都是“孩子到哪里上学”。经过多方问询,他决定选择一所知名的民办小学。本以为民办学校花钱就可以进去,一了解,200个学额,往年都有两三千人报名。校方只好动用电脑摇号,再通过学前测试。
朋友四处打听证实,最好找到一个“关键人”,提供参加测试机会(可以“摇”进去),如果考不取,只有乖乖交钱,公开收费标准5万、10万元不等。代价是不是大了点?对不起,想进来的人,排着长长的队。
朋友还算幸运,没有七拐八拐。他有一位亲戚在中学供职,可以找到那所知名的民办小学的“关键人”。当然也得花钱打点,往年行情是1万元。另外一位亲戚建议,一次到位,给他两万元!人家才会印象深刻,到时也会全力以赴。
每个有上学孩子的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择校经。围绕要不要择校、择什么校、择校还是择班、择师等专业问题,可以撩开围绕择校的耐人寻味的几个看点。
其一,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社会分层”。
孩子是上公办校,还是民办校,是普通学校,还是热点学校,让为人父母者乱了方寸。“三迁”屡见不鲜,“三择”已是常态。众多家长心头的一句精神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在哪里?是产房、客厅、还是幼儿园?现在看,社会上最认可的还是小学。
其二,择校是社会的财富分层。
家境普通,只能让孩子就近上公办普通学校。你有钱,想选名校,但不想麻烦人,可以买套数百万元的学区房,没准还能顺带投资一把。
学区房为什么越卖越贵?因为有好多家长日趋“理性”:能用钱解决问题,就用钱解决,不求人。假如你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又想让孩子从名校“起跑”,那就要设法打通关节,疏通人脉……
其三,择校是社会发展的“温度计”。
有可以择校而不愿择校的“勇士”吗?跑教育的记者们苦守多年,终于在江苏省常州市发现一位叫殷涛的校长,写过《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有人称赞,他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教育者,更多网民认为,他让女儿进入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大多数的中学读书,是一种“做秀”,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他们不认可这位不给孩子择校的校长。而更多的校长,是会给自己的孩子择校的,这就是最真实的教育国情。
周云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1月19日 0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