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爸
来源 | 养育男孩(id:breedboy)
01
很多时候,你的焦虑比问题本身更可怕
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
刚刚吼完孩子,真的很后悔,心疼儿子成为了我情绪不稳定的牺牲品……
看着这条消息下面的点赞和留言越来越多,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多少孩子在默默地当着父母的出气筒啊。
讲真,孩子真的需要你这样去骂吗?
我们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孩子的感受,这是很多父母及教师的一个弊病。父母打着爱的名义,用父母的权威,期待孩子能够言听计从。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固执的坚持或者犯了小错的时候,就去威胁吼叫。
而带着情绪的教育,恰恰是最无用的教育。
因为你在吼叫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被封闭的,因为心理保护机制会让孩子进行自我保护。
德国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是一只可爱的企鹅宝宝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它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最后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又将我找了回去,将我修补好。
妈妈跟我说“对不起”,我也原谅了妈妈。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犯错到改错,叛逆到懂事的过程。
他们永远善良得站在“暴力父母”的立场上理解我们,知道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爱他们。
而我们呢,我们为什么总是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如果有一种方式,让你即便不吼不叫不动气,也能轻松带不出好孩子,你又是否愿意尝试一下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对孩子吼叫的同时,也是为了掩饰我们内心那个不安分的“内在小孩”。我们怕孩子的某些方面落后于同龄人,我们怕他慢慢长成了我们控制不了的模样,我们怕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不足,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作为父母,我们看似是在控制孩子。而事实上,我们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做父母的如何处理失控情绪?
真正看清孩子的内在需求很必要。
02
我们所谓的“为了孩子好”,孩子真的好了吗?
一次绘画班的活动中,我旁边坐着一位妈妈和她儿子。
我经常能听到那位妈妈说:“没事,老师说怎么画都行”、“你就随便画画也可以”……整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关注孩子的绘画;而那个孩子,则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画一会儿停一会儿。
终于到了分享的时候,妈妈依旧自顾自地告诉孩子:“你快点,拿给老师看看”、“没事,你说什么老师不会批评你的”…而她的孩子,则继续木然地做着一切,妈妈说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更多的时候,会选择沉默。
在我看来,那个孩子就像妈妈手里的一副牌,想什么时候出,就什么时候出;想出什么就出什么的同时,还不断地埋怨手里没有一副好牌。
这位妈妈的做法,想必各位家长也都听说过,或亲自这样做过——因为孩子做作业慢而亲自上阵代劳,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把孩子限制在家里,不许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为了锻炼孩子外向的性格,强迫孩子和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打招呼、聊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想法捆绑孩子的自由。那么多的“我们以为”,那么多的“为了你好”,对孩子造成了无数次地伤害却不自知…
很多时候,孩子想要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只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淡淡的鼓励……如此而已。
03
父母情绪平和,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仔细回想就会发现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关。
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情绪稳定,家庭会更加温暖,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如果没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如果父母不再相爱,孩子的世界,就塌了。
这也是很多孩子为什么很排斥父母吵架。尽管你推开孩子,告诉他说不关他的事。可是他还是会悲戚,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试图改变一点什么。
因为孩子会觉得,这些跟自己有关。
不要再把发脾气当作是爱,也不要觉得发脾气是真性情,更不要以为发脾气才是有本事。
真正能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是好父母。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每位家长的第二次成长。相信家长们无论怎么吼,怎么责备,内心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我们要先学会如何去爱,才能让孩子真的感受到我们的爱。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顺意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但是只要父母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发现问题及时和孩子沟通解决。好好说话,不吼不叫,家庭的整体氛围改善了,孩子的行为举止等自然会有所改变。
父母情绪平和,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