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敏感期,孩子从依赖父母、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学会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这也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在这期间,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父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此外,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约束。如果父母能够充分运用好这些优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期广州市第二幼儿园父母课堂,与您一同探讨如何培养3-6岁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期的家教案例:
卡拉是一个刚满5岁的小女孩。这天早上,当妈妈淮备送她去幼儿园时,她表现得非常抗拒。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她才支支吾吾地说出原因:“我在幼儿园里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我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时会大哭大闹、扔玩具、与小朋友争抢等等,家长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可有助于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规范。父母如果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也有利于孩子和他人轻松交往。
文章通过多个案例呈现、专家支招,家长们可以及时捉住孩子社会交往的敏感时期,帮助孩子在未来更好地融入不同的集体,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
家长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让孩子有更多的交往体验。
1.卡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帮助卡拉了解原因,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教给她与同龄人打交道的有效方式。比如:爸爸可以问“是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大家不喜欢你”,或者“你更喜欢和什么样的孩子做朋友呢”,一起探究卡拉对友谊的看法,再结合她的经历提供帮助。
2.引导孩子主动交往,“我注意到,今天艾德里安邀请你和他一起荡秋千。这说明他很喜欢你呀,下次你可以主动邀请她玩游戏。”如此引导后,卡拉就有了一个将自己的看法与实际发生的事情做比较的机会,继而慢慢纠正自己的偏见,学会接纳他人,融入集体。
3.父母还可以通过“约玩伴”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友谊和练习社会交往能力。当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中一起玩耍时,他们会感觉到更强的亲切感。
在3~6岁孩子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收获友谊和快乐,困难、分歧、冲突可能也会一路随行。当问题出现时,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以智慧、友好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当孩子掌握了社交技能,能够与人融洽相处时,就能更快乐地拥抱生活。
文章选自《父母课堂》2023年3月刊中《3~6岁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一文。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惑,或者对这一文章感兴趣,欢迎您找班上老师借阅《父母课堂》一书。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同学习,一同成长。
供稿 | 梁倩瑜
编辑 | 钟倩瑜
审稿 | 李玉珍
审核 | 林玫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