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成长中的秘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1岁半到2岁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个儿童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喜欢把这些细小的物品放在手中摸索、把玩,在大人看来很无趣,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通过手指的触觉和眼睛的协调,去感受和认识这些物体的过程。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与您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共同提升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
今天,与您分享文章《孩子爱捡“小破烂儿”怎么办》
孩子爱收集一些“小玩意儿”,一方面与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关,通过探索各种细小事物的生理基础,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于是许多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无比新奇。
另一方面,这些在大人看来毫无用处的“小玩意儿”背后,可能藏着孩子特殊情感联结的故事。这些“小玩意儿”,或许是孩子某一次在太阳底下的新奇发现,给他带来满满的成就感;或许是某一个小伙伴赠送的“宝贵礼物”,装着孩子对友谊的珍视。
因此,当面对孩子精心收集的那些“小玩意儿”“小破烂儿”时,家长要努力克制住想立刻扔掉的冲动,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因为这也是对孩子美好童心的妥善安放。
1.遵循孩子自己的方式。喜欢收集喜爱的新奇物件,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特点。他们会用心摆弄、观察、欣赏,发现事物细小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比起一味地阻止孩子,最终闹得“鸡飞狗跳”,家长不如尊重和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让他的收藏更有价值。
2.耐心加入孩子的收集。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收集他喜欢的小物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该如何做,还能适时地加以讲解,让孩子对要收集的东西有更多认识,同时家长的陪同也有助于保证孩子的安全。
3.利用游戏提升孩子的认知。和孩子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制作活动,体验动手操作和变废为宝的乐趣。如开动脑筋把收集来的树叶、花朵、果核等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还能充分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为孩子准备合适的收藏空间。很多孩子由于不会收纳整理,导致收集来的“宝贝”散布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破坏了家中原有的秩序和整洁,给家长带来诸多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可以为孩子开辟出一个专门存放“宝贝”的空间,如房间的一个角落、一个专门的置物架或者一个合适的储物盒。这样做既能方便孩子随时拿取和保存,也能保持家里的干净、整洁。
5.约定如何收藏、管理物品。在如何收藏和管理“收藏品”上,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达成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安全无害是首要条件,必须要远离尖锐、易碎等有安全隐患的物品;捡完“宝贝”回家后,第一件事要先洗手;对于一些不太干净的“宝贝”,在收藏之前,必须先清洗干净;按照类型、大小等不同,“宝贝们”需分类摆放;孩子是它们的小主人,所以每次把玩后,都要由孩子自已整理归纳……
6.听孩子分享“百宝箱”里的故事。等“收藏品”日渐增多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交流这些“小玩意儿”的来源和故事,或者让孩子分享自己最心爱的宝贝物品。这也是可以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美好契机。
孩子收集“小破烂儿”的行为并不可怕,只要收集的物品不存在危险性,就应该鼓励孩子这种探索世界的行为。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或许有一天,这些“小破烂儿”就能给孩子插上美丽的翅膀,帮助他自由翱翔。
撰稿:市二幼家庭教育教研组
编辑:钟倩瑜
审稿:李玉珍
审核:林玫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