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 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而秋分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雷是阳气的代表,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体现在外在的气候变化上,自然是秋意渐浓,气温逐渐下降了。
二候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开始变冷,蛰居的小虫子们开始用泥土封闭自己的洞穴,以抵御寒气的侵袭。
三候水始涸。进入秋季以来,北方地区降水开始明显减少。而秋分之后,南方地区在迎来最后一波台风降雨之后,也开始逐渐进入少雨的时期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
在古代的乡村社会,在秋分这一天会设立秋社,祭祀土地神。秋社是传统乡村社会的一件大事,规模甚至比春社还要隆重。除了奉上新收的农作物以祭祀土地神之外,秋社还是乡里宗族一次大型的集会,大家一起饮酒、游戏,或者请来戏班进行表演,有着强化血缘纽带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农历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从国家层面将传统秋社庆丰收的内容确立了下来。
旧时候的农村,在秋分前后就有“说秋”的活动。这个说秋呢,其实类似于一种民间的曲艺项目。说秋人都是一些善言唱的民间艺人,被称为“秋官”。每到秋分,秋官们就会挨家挨户的上门去唱些与丰收有关的吉祥话,并送上“秋牛图”,说得主家高兴了还能得到赏钱。这个秋牛图呢,是把二开的红纸或者黄纸上,写上二十四节气,并画上农夫牛耕的画面的一种图画。
在我国古代还有着秋分日“候南极”的习俗。因为咱们国家在北半球,所以南极星一年之内只有秋分前后才能见到一次。同时,古代统治者认为南极星的出现是一种祥瑞,意味着天下太平。所以皇帝们会在秋分这天的早晨,带领文武百官去南郊迎接南极星,逐渐地也就形成了秋分日“候南极”的习俗。
没有极昼极夜,昼夜平分等长,
日光平分南北,秋色平分过半。
候鸟迁徙南飞,果实扎进口袋,
叶落不诉离伤,享受宜人风光。
了解更多
——————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BBKE相关信息,可以访问www.bbke.cn 或者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You can find out more about BBKE on our website, www.bbke.cn or you can contact us by 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