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g0MjA0MA==&mid=2651209680&idx=1&sn=e4e59d7e3230ec52cb7a6ecb29806ded
答应孩子的事情做不到
有个妈妈在后台吐槽,过年的时候她跟孩子商量,压岁钱放大人这里,平时要用再给他。
最近孩子想买游戏手柄,问她要压岁钱,她怕耽误学习就没给,结果孩子气得一个周不和父母说话。
妈妈说孩子小心眼,脾气大,其实错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的言行不一。
诸如此类的行为有很多,比如:
上班前骗孩子出去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结果晚上才回到家;
出差前答应给孩子买礼物,回来的时候忘了,害得孩子在家白白期待几天;
答应孩子考试考得好就带他去旅行,结果孩子做到了,父母又说没时间……
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开空头支票,反悔了或者不承认之前说过的话。
于是孩子失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开始不信任父母,甚至也开始学着不守信。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可以不兑现承诺,实际上孩子全都当了真,放在了心里。
做不到事情,就别轻易给孩子承诺,既然给了孩子期待,就不要让他失望。
不讲礼仪、不遵守公共规则
去年年底《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发布,报告中提到超过两成的四、八年级学生反应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行为示范。
其中包括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排队的时候插队等等。
原来父母不讲礼仪、不遵守公共规则,也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特别是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在学校学文明礼仪,回家却总是能看到父母破坏规则,这种矛盾很容易让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下降。
还有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学习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好的坏的都被孩子吸收了,甚至内化成孩子的习惯,伴随他一生。
微博上曾经有网友分享:“我妈特别爱说脏话,不管高不高兴,总是用方言说很多脏话,真的很讨厌妈妈这个坏习惯,每次她一开口,我就想躲得远远的。”
父母的修养深深影响着孩子。
有的父母成为孩子一生的榜样,有的父母却是孩子最不想成为的人。
过度唠叨
影视剧中最经典的唠叨角色是《大话西游》里面唐僧,影片中有小妖不堪忍受,拔刀自尽,虽然有点夸张,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唠叨总是让人想要逃。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点赞最多的也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唠叨的特点是重复、负面,看起来没有什么恶意,但是过度了也会伤孩子:
第一,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信任;第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跟你对着干;第三,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惰性,依赖心重,习惯事事有父母提醒……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孩子对大人的唠叨,会“选择性耳聋。”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的原因之一,“说”得多、“听”得少。
好父母,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多听少说,先认识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放不下手机,不陪孩子
在综艺《少年说》中,一位五年级的小男生走上台吐槽父母:
“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每次我抬起头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看。
我真是不知道,手机有什么好看的东西,竟然比我还重要。
爸爸妈妈想要我安静下来,不给他们捣乱,就会把手机扔给我,让我一个人玩,你们大人总是这样,为了图安静,用手机稳住我们……”
才十岁出头的孩子,越说越伤心,最后流下泪来:“我觉得手机才是我唯一的陪伴。”
最令人心疼的是,当镜头扫过台下,好几个小孩子似乎感同身受,跟着抹眼泪。
父母放不下手机,是现在很多孩子共同的伤。
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大部分都是孩子在玩,自己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在家也是,孩子叽叽喳喳半天,父母头也不抬,“嗯”“哦”敷衍了事。
很难想象,不玩手机,竟成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其实,父母真正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孩子也只有在幼时喜欢黏着父母,等到青春期后,就没那么需要你了,在孩子最黏你的时候选择手机,得不偿失。
不要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
父母吵架
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
微博上有个话题#童年阴影对你影响有多大# ,在讨论组里,很多人表示:童年阴影是父母吵架导致的。
曾经有个孩子目睹爸妈吵架后,用水彩笔写了四行稚嫩的字:“老爸,我上学了!老爸老妈不要吵架,再吵架我就自杀。”
对孩子来说,父母之间的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父母分开更让他们感到害怕和绝望。
有调查显示: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比离婚家庭更高。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争吵的夫妻,关键是夫妻双方有没有考虑到孩子,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尽量不把对爱人的抱怨传递给孩子,及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是因为你而争吵,不管爸妈关系怎么样,都不会改变我们永远爱你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