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加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国资中心幼儿园内涵建设,提升教职工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启智增慧,坚定文化自信,根据“薪悦读书博览社”创办宗旨,第二期读书会活动于近期开展,同时国资中心幼儿园教师美术社团也正式成立。让我们一起品读丹青文脉,聆听艺术之美。
本次读书会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教授莅临国资中心幼儿园(华翰南(D)园),为教师们领读《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同时,特聘请于洋教授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国资中心幼儿园艺术总团美育指导专家。国资中心幼儿园(华翰南(D)园)执行园长周娟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国资中心幼儿园总园长张瑞凤、国资中心幼儿园部分分园执行园长、总园管理人员及各分园教师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于洋教授领读
《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
于洋教授首先表达了此次走出高校、面对社会的跨界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随后,于教授围绕写作初衷及选作标准,针对百年中具有代表性与社会影响力的十幅中国画名作,为大家做了导读。《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的选作遵循了社会影响、时代意义、艺术水准、大家名作、南北地域和画科分布等六条原则,同时平衡并解决了精英性与通俗性、学术性与趣味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矛盾。
现场互动精彩瞬间
国资中心幼儿园执行园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分别向于洋教授请教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于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地解答。特别是小朋友在欣赏齐白石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提出为什么山泉是用很多条线表示的?于教授谈到:线条是中国书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的艺术元素,也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最后,于洋教授向教师建议,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时,要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艺术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进行绘画创作。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每读一本书就像遇到一位良师,似与圣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于洋教授现场在《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的扉页上为教师们寄语,同时华翰南(D)园的小朋友们也将自己的作品赠与于洋教授。
总园长致辞
国资中心幼儿园总园长张瑞凤提出站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开启的门槛,随着AI技术及ChatGPT的发展,未来将有很多职业会被取代,但教育是一个灵魂去感染另一个灵魂,这种情感连接是机器和AI所不具备的。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3-6岁的培育阶段,以蓬勃的生命力、良好的情感素养和精神状态培育幼儿,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铺设与积淀,也是为未来的人才在创造力量。张园长希望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教授名家走进幼儿园,“培根铸魂、润心启智”,帮助教师积淀素养。同时,希望所有教师可以跳出学前放眼世界,而后再哺育学前,自信、有生命力地带领幼儿成长。
一本书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生活的海洋,一本书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一本书,一个世界,一个故事,一段旅程。国资中心幼儿园“薪悦读书博览社”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幼儿园精神文化环境,使教师“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使幼儿在教师的熏陶、引导下能够更多地接触传统优秀文化作品,接触经典读物,涵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
读一本好书,在阅读中收获滋养
点一盏灯光,在书香中奋进成长
艺术何以影响中国?回溯二十世纪的美术嬗变历程,要选择十件作品来代表二十世纪的百年中国,确乎是一件费思量的难事,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者于洋先生的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找到了解答这道难题的密钥。经过反复地梳理与甄别,最终确定了何香凝的《狮》、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石鲁的《转战陕北》、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潘天寿的《梅月图》、叶浅予的《北平解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迎春和杨力舟的《太行铁壁》与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十幅巨作。于洋教授将所选作品定位在传统经典美术和主题性美术两大版块,这两大版块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长期以来关注、聚焦的研究课题。
——节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