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 ,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
处暑的由来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三候
//
一候鹰乃祭鸟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效
始:开始的意思。肃:肃静、万物凋零的意思,把他们连在一起那就是地间的万物进入了这个时间段内,开始凋零了。表现最明显的便是枫叶变红。
三候禾乃登
三侯,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开始秋收。
处暑习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处暑活动
在处暑节气来临之际,小朋友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01
寻找秋天,硕果累累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小朋友们迎接秋天的到来,感受秋天的硕果累累。
02
趣味大渔船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孩子们了解开渔节的由来和意义,折叠了纸船。
03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了心目中最喜欢的小鱼。
04
放“河灯”
处暑前后正是中元节左右的日子,古有放河灯祈保佑的含义。孩子们自己动手绘画荷花灯,保佑每个人健康平安,祝愿生活的每一天都幸福快乐……
05
吃鸭子,玩游戏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人们都会吃处暑鸭,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节气,不仅有吃鸭子的习俗,还有打鸭子的游戏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亲子游戏——打鸭子。
06
处暑老虎逞威风
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面对处暑,孩子们制作出“雪糕”降暑的好方法。
处暑幼儿保健
//
让幼儿多喝水、喝粥,预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幼儿容易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等秋燥现象,让幼儿记得多喝水、多喝粥,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让幼儿少受“冷刺激”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避免让幼儿长时间吹空调、吹电扇,预防引发感冒发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睡觉时保护好幼儿脐部
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要及时增添衣物,家长睡觉时一定要为幼儿盖好腹部,还可轻轻按摩肚脐,帮助幼儿将寒气驱散。
宜让幼儿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让幼儿每天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幼儿保持充沛的精神,并有助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处暑节气以后,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幼儿体质,带他进行适当户外锻炼。但运动切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幼儿饮食宜清淡养胃
处暑节气适宜给幼儿进食清热安神食物,但一次不可太多,尽量少食多餐,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同时幼儿的肠胃功能会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肠胃功能,饮食宜清淡。
二十四节气各有特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自然智慧。“处暑”节气意味着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已经进入秋季的气象。通过处暑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气文化。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处暑节气,迎接秋天的到来吧。
图文编辑:黄文
初审:黄秋燕
复审:邝丽娟
终审:余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