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带来春日的讯息
风里有小秘密
她悄悄地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微风轻轻吹过孩子们的面庞
与孩子们共赴一场风筝的“约会”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假日里很多孩子都和爸爸妈妈都去春游了,回到幼儿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假日里的趣事…
我和妈妈去海底世界玩了!有好多鱼!
小蒙
依依
妈妈带我姐姐家玩了,还去了游乐场。
我去公园放风筝了,我的风筝可漂亮了!
玥玥
小陶
我也有风筝,我也会放风筝!”
“我也有风筝!”
“老师,我也放过风筝!”
“我的风筝可大了!”
…………
老师的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风筝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风筝以它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泽、在空中盘旋的舞姿,深深吸引孩子的心。牵动一根细线就可以把风筝放飞在高高的天空,孩子们对风筝有着极大的喜爱,因此我抓住幼儿强烈的兴趣点,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抓住春天这个春风和煦的好时机,开启一场对风筝的探秘之旅。
”
师: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依依
我见过像凤凰一样的风筝,有大大的翅膀,五颜六色的尾巴,特别漂亮。
我见过的风筝是三角形的,颜色像彩虹一样,拖着很多彩带。
晨晨
芯芯
我还见过像小金鱼一样的风筝,有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鱼尾巴。
…………
那风筝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琪琪
星辰
可能以前没有风筝,现在才有的。
很久以前就有风筝了,我在幼儿园里的风筝博物馆看到过,像小鸟一样!
祥祥
1、知识科普
带着孩子们的疑问,
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风筝的故事。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成为“纸鸢”。
2.参观风筝博物馆
孩子们还纷纷去参观了幼儿园的风筝博物馆,看着一只只灵动的“纸鸢”,孩子们欣喜地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3.当非遗走进幼儿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以及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幼儿园请来了非遗传承人、遥观“风筝王”许兴南爷爷来为大家讲解非遗风筝的知识,近距离感受了风筝文化的艺术魅力。
老师的话:
通过生动的讲解,小朋友们对风筝文化和制作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许兴南爷爷的指导下,收获了新的发现。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深刻地了解了风筝的文化,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相信此次认识风筝的旅程,会让风筝会成为孩子心目中“家乡”的代名词。
”
为了让每个小朋友都有
近距离观察风筝的机会,
第二天,
一些小朋友带来了家里的风筝,
大家好奇地探玩起来。
雯雯:老师,我摸到了细细的棍子。
玥玥:我也摸到了,棍子细细的硬硬的。
小夏:我觉得这个棍子是为了不让风筝皱在一起,把风筝固定起来。
老师:这些棍子是风筝的“骨架”,用来支撑和固定整个风筝
胖胖:风筝上的奥特曼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琪琪:风筝的下满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呢!
老师:这是风筝的“飘带”,不仅可以用来装饰,更是整个风筝稳定飞行的关键部位。
小蒙:你们看,这里有一块凸起的布。
依依:这根线连着风筝和摇杆,不让风筝飞走。
小陶:我知道这个摇杆可以把线放得长长的,风筝可以飞到很高很高的地方!
老师:这是风筝的“放飞线”,可以牵引风筝升高和降低。
小沈:这个风筝上的公主真漂亮!
烁烁:这个风筝很大,但是拿起来不是很重。好像它的两边都一样长。
玥玥:公主风筝是用布做的,
老师:有好看图案的地方叫做“风筝面”,它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它的形状、大小、重量都会影响风筝的飞行。
老师的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探究出风筝的主要结构:风筝面、骨架、飘带和放飞线。
”
一起探索和了解风筝的来历、结构等各种话题后,孩子们更加按捺不住对风筝的渴望,都想设计自己的风筝。
看,小小设计师们开始认真地设计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筝啦!
我设计的风筝是三角形的,风筝面上有一只漂亮的蝴蝶,它飞在花丛中。
我设计了一只凤凰风筝,它有一对大翅膀,肯定能顺利飞上天的!
我设计的像古代的纸鸢,古代的人可以把它们放飞,我想我也可以!
我设计的风筝面边上有花边,风吹着它们,风筝会飞更高!
我们的设计图完成啦!
那制作风筝需要哪些材料呢?
我们一起在幼儿园里找一找,
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制作风筝的材料吧!
益智区里“有趣的测量”里的彩虹尺很漂亮,可以做风筝的飘带!
我在美工区的柜子里找到了很多毛线,可以连接在风筝上做放飞线!
老师你快看!这个像不像绕线的零件!
滑动查看更多
滑动查看更多
材料准备就绪啦!
老师的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大班幼儿能主动探究,经常动手动脑寻求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在得知要收集材料后,利用自己的区域游戏、户外运动的时间,探索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树丛中掉落的树枝、可以拼插的积木、美工区的辅助材料毛线等等,都逃不过孩子们的火眼金睛!
”
1、小组讨论,自主分工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开始讨论每个人的分工。
滑动查看更多
老师的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明确指出:活动中,大班幼儿应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为幼儿提供探索交往和游戏的契机,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尊重差异,让幼儿自主讨论和选择分工,鼓励能力不同的幼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
2、合作制作风筝
分工完毕!
尝试利用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风筝啦!
#01
第一步:设计风筝面形状,并剪下来。
#02
第二步:在风筝面上装饰喜欢的图案。
#03
第三步:固定骨架,缠上放飞线
#04
第四步:组装
1、试飞前大调查
“风筝怎样才能飞上天呢?”
通过观看科普视频、亲子搜集资料,孩子们完成了调查表,了解了风筝起飞的条件,为放飞风筝积累了理论知识。
2、园内寻找适合放风筝的地方
孩子们拿着风筝,在幼儿园寻找适合放风筝的地方。
小慧:这条路上有很多树,风筝飞起来会缠在上面,不能在这放!
3、开始试飞
最终,孩子们找到了一片空旷且有风的场地,开始了风筝初试飞!
加油吧!我们的风筝!
4、总结原因
第一次试飞,五个小组只有一组的风筝成功放飞,我们回到教室,一起讨论、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
轩轩:我们组风筝的骨架在飞的时候断掉了,所以没有飞起来!
甜甜:第五组的风筝面前面是尖尖的,我们是半圆的,可能是因为这样,我们的风筝飞不起来。
贝贝:我觉得是放风筝的小朋友跑的时候另一只手一直抓着后面的放飞线,所以我们的没有飞起来。
小蒙:我跑的时候太慢了,要再快一点。
小兰:我们的骨架是粗粗的树枝,太重了,风筝飞不起来!
1、扩大范围寻找材料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孩子们总结经验,决定再次制作一次风筝。
这次我们扩大收集材料的范围,在家里、小区内、园区里寻找更适宜的材料。我们发布了亲子任务,让爸爸妈妈记录下了孩子们寻找的过程。
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孩子们在选择材料上也有了新的思考:又粗又硬的树枝换成了轻便的一次性习惯,双面胶粘不牢就换成胶水……
2、邀请家长,协助制作风筝
我们邀请了家长朋友进班协助孩子们制作“改良版风筝”。
第二次制作,孩子们操作起来熟练了很多,结合上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贝贝:我的骨架要粘牢一点,可千万不能断了!
彤彤:我这次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风筝,肯定能非得高高的!
瑶瑶:我带了一次性筷子做骨架,风筝肯定不会很重了!
甜甜:这次的风筝一定要牢牢的!
看!我们的风筝是不是很漂亮!
3、二次放飞
制作完风筝,孩子们在开阔的场地上尝试放飞。
滑动查看更多
老师的话:
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讨论分析中,孩子们对原有的经验进行梳理,重新架构,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了放飞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尝试失败和成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他们独特的探究和动手能力,最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此刻孩子们心随着风筝一起升腾上了天空。
”
在建构区,我们投放了蓝色塑料袋给幼儿作为小河,在使用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蓝色塑料的只要轻轻一挥,就会飘在空中。
彤彤
塑料袋轻飘飘的,可能可以像风筝一样飞起来!
我们收集了不同种类的塑料袋,
缠上了放飞线,
尝试放飞“塑料袋风筝”!
晨晨:飞起来了,塑料袋风筝都飞起来了!
小沈:有风的时候,我一跑起来,塑料袋风筝就飞起来了!
瑶瑶:哇!黑乎乎的垃圾袋也能像风筝一样飞在空中!太好玩了!
老师的话:
“一日生活皆教育”,孩子在区域中的一个小发现正是他积极、主动探索的结果。
我们认真对待对孩子提出的想法,带着孩子们一起实践尝试,孩子们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
教师的思考
本次课程故事,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锻炼孩子们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一次次实践操作中的收获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孩子们感受到童真、童趣,在实践中成长,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体验了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每位参与活动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也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失败到成功,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支持帮助幼儿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感知风筝起飞的条件——风的大小、风向、场地等。在试飞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引导幼儿一步步进行深度探究。
孩子们在这其中总结经验,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探索,在多次尝试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END-
撰稿: 大八班
拍摄:大八班
制作:大八班
审核:周冠岩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