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园共育中,如何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一个既具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课题。著名的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曾说过:“家园共育的核心在于,家长和教师共同成为孩子成长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要让家长真正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用“兴趣”打开家园沟通的大门
家长往往忙于工作,可能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点。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兴趣”作为切入点,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比如,定期举办“兴趣展示日”,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或爱好。可以是绘画、手工、音乐表演等,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自然会感到自豪,进而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的教师发现班上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搭积木,于是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孩子的“积木作品展”。家长看到孩子用积木搭建的复杂结构后,惊讶于孩子的创造力,从此开始主动关注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
2. 用“故事”让家长看到兴趣的价值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兴趣爱好只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直接帮助。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或故事,让家长看到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比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孩子的兴趣是通往学习的钥匙。”我们可以向家长分享一些通过兴趣培养孩子专注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
举例:比如,一个孩子对昆虫特别感兴趣,家长起初觉得这是“无用”的兴趣。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发现孩子通过观察昆虫,学会了记录、分类和总结,甚至激发了科学探索的兴趣。家长这才意识到,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泉。
3. 用“数据”让家长看到兴趣的成长轨迹
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成果”,而忽略了兴趣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孩子的兴趣发展轨迹,用数据化的方式呈现给家长。比如,制作“兴趣成长档案”,记录孩子从最初对某项活动的兴趣萌芽,到逐渐深入探索的过程。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自然会更加重视。
实践建议:比如,孩子对绘画感兴趣,教师可以定期拍摄孩子的作品,记录孩子的绘画风格变化、色彩运用进步等,并通过家园联系册或线上平台分享给家长。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动力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4. 用“活动”让家长参与兴趣培养
家长不仅是观察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兴趣。比如,组织“亲子手工坊”“家庭科学实验日”等活动,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到兴趣培养的乐趣和意义。
案例分享:某幼儿园举办了一次“家庭音乐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节目。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发现了孩子的音乐天赋,从而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
5. 用“专业”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兴趣
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的兴趣持有偏见,比如认为某些兴趣“不实用”或“浪费时间”。这时,我们需要用专业知识引导家长。比如,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兴趣是孩子智能发展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这些理论,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
举例:如果孩子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可能觉得这是“瞎玩”。但我们可以告诉家长,角色扮演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用“科技”搭建家园共育的桥梁
现代科技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群、幼儿园APP等平台,定期分享孩子在园内的兴趣活动照片、视频和成长记录。家长通过这些直观的素材,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兴趣表现,从而更加关注。
实践建议:比如,教师可以每周在班级群中分享一个“兴趣小故事”,讲述孩子在园内如何通过兴趣活动获得成长。家长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世界。
总结
在家园共育中,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关键在于“引导”和“参与”。通过兴趣展示、故事分享、数据记录、亲子活动、专业引导和科技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家长看到兴趣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关注和支持。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孩子的兴趣是教育的起点。”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的兴趣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