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游晋中?半称心衡器博物馆
大三班寻秤之旅
衡
器
博
物
馆
步入衡器博物馆,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迎面而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宏伟的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墙的“铁权”。
古人将杆秤的秤锤称为“权”,将杆秤的杆称为“横”,由此得来“权衡利弊”一词。可见,这一枚枚铁权,在人们心中的千斤分量。孩子们摸一摸、掂一掂,将这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信使”深刻的印记在自己脑海中。
杆
秤
矩
阵
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博物馆的中厅根据这个设计理念,在展厅中央悬挂了恢弘的杆秤矩阵,深深吸引住着孩子们的目光。通过聆听,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杆秤上只有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但有的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了“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诚实做人,诚信经商”一杆小小的秤让孩子们明白了大大的做人道理。
在了解了古代杆秤的历史文化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又一起欣赏了现代的台秤及秒表秤,惊叹这些秤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惊喜。
SUMMER TIME
托
盘
秤
步入后厅,孩子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身影–在菜场商店常见的手提托盘秤,纷纷和同伴们讨论着自己的所知道的小秘密。
在体验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上了磅秤,想称称自己的重量。一个个小脑袋努力消化着刚刚学到的新知识,一双双小眼睛认真地研究着秤轨及秤砣上的刻度。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参访衡器博物馆的奇妙之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杆秤的历史文化,更鲜活的“了解晋商”、“了解家乡”。孩子们“翻越”幼儿园的围墙,像“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了解、探究,感受杆秤之美,发现蕴含在杆秤之中的古人智慧。在心底种下了一颗求知的种子,培养了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撰稿丨李红红 寇金娥 梁虹玉
图片丨李红红 寇金娥 梁虹玉
编辑丨李红红 寇金娥 梁虹玉
审核丨常文梅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