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raditional Festivals · ·
清
时节
明
时值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是我们缅怀英烈、祭奠先人、感恩故人、寄托哀思的文化传统节日。恰逢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让今年的清明节显得尤为特别。
清
由来
明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当清明节的时候,气温会升高,雨量会增多。
那你们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又有哪些习俗呢?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清
习俗
明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因此有许多不一样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图片提供:郑芷晴 付中宸 陈雅雯小朋友
扫墓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青团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为“寒日节”。
放风筝
图片提供:叶子墨 张博轩 嘉欣嘉欢小朋友
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清
主题活动
明
朗读古诗
清明画蛋
在古代,清明节当天是要吃鸡蛋的,寓意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蛋除了吃鸡蛋,还可以画鸡蛋和撞鸡蛋。如果小朋友用鸡蛋把别人的蛋壳撞破了,那这个小朋友今年就会长得又高又壮。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这样的节日我们一起为逝去的祖先和先烈们做一朵小花。
清
致敬逆行者
明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依然有许多人义无反顾、不惧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坚守在防控第一线。让我们借以清明节,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每一个人,向他们致敬,永远感恩他们的付出!
祭祀是一种形式
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文明是一种风尚
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家长朋友们 让我们共同携手
从自身做起 从家庭做起
成为绿色、文明、安全祭祀新风尚的践行者
– E N D –
文案 | 张荣珍 黄雅文 雷忠玲
图片 视频 | 大二班小朋友提供
审核 | 刘芳 谭艳
(文中部分图片 文字来源网络 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