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中,激发家长参与志愿服务是一项既重要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让家长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贡献”?这不仅需要策略,还需要用心设计和持续引导。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结合专家观点和实践经验,帮助幼儿园有效激发家长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1. 明确志愿服务的价值,让家长“有动力”
家长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往往来源于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对幼儿园工作的认同。因此,幼儿园需要让家长明白志愿服务对孩子成长和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专家观点: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参与不仅能够丰富教育资源,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
- 实践建议:在家长会上,园长或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视频展示等方式,向家长传递志愿服务的价值。例如,展示家长参与活动后孩子的积极变化,或者分享其他家长的志愿服务心得。
2. 设计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形式,让家长“有选择”
家长的职业、兴趣和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因此,志愿服务的形式需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
-
活动建议:
- 课堂助手: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如医生、艺术家、工程师)来园为孩子开展主题活动。
- 户外活动支持:在春游、运动会等活动中,招募家长担任安全员、摄影师等角色。
- 资源提供:鼓励家长捐赠图书、玩具,或利用自身资源为幼儿园引入外部支持。
- 线上参与:为时间有限的家长提供线上志愿服务机会,如协助整理活动照片、撰写宣传稿件等。
3. 建立激励机制,让家长“有成就感”
家长参与志愿服务后,需要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持续参与的意愿。
- 实践案例:某幼儿园设立了“家长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每月评选一位表现突出的家长,并颁发证书和纪念品。同时,幼儿园还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志愿者的故事,让他们的付出被更多人看见。
- 专家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兢强调:“家长的参与需要被认可和鼓励,幼儿园可以通过仪式感(如表彰会、感谢信)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4. 搭建沟通平台,让家长“有归属感”
家长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惑或需要支持。因此,幼儿园需要搭建一个畅通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
-
实践建议:
- 建立家长志愿者微信群,定期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和活动反馈。
- 安排专门的教师或家长代表,负责解答家长的问题并提供指导。
- 定期举办家长志愿者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志愿服务安排。
5. 从孩子入手,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
孩子是家长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力。通过孩子的影响,家长更容易产生参与的意愿。
- 实践案例:某幼儿园设计了“家长志愿者日”活动,邀请孩子亲手制作邀请函,邀请父母来园参与志愿服务。孩子们的热情和期待,往往能让家长更积极地响应。
- 专家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霍力岩认为:“孩子的期待和自豪感,是激发家长参与的最佳催化剂。”
6. 营造“志愿服务文化”,让家长“有共识”
幼儿园可以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让家长逐渐形成“志愿服务是一种责任和荣誉”的共识。
-
实践建议:
- 在入园时,向家长发放志愿服务倡议书,明确幼儿园的理念和期望。
- 在幼儿园的墙面、宣传栏等显眼位置,展示家长志愿者的风采和故事。
- 在重要节日(如教师节、儿童节)时,组织家长志愿者共同策划和参与活动。
7. 持续引导和培训,让家长“有信心”
有些家长可能对志愿服务感到陌生或不确定自己的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
实践建议:
- 定期举办家长志愿者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与孩子互动”“如何组织活动”等。
- 为新加入的家长提供“老带新”机制,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得。
结语
激发家长参与志愿服务,关键在于“用心”和“用情”。通过明确价值、设计多样形式、建立激励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借助孩子力量、营造文化氛围以及提供培训支持,幼儿园可以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园共育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强大助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家长,共同为孩子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