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中引入教育技术设备,如平板电脑、互动白板、智能机器人等,已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丰富幼儿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设备,确保其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又不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是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下是制定合理使用规则的一些建议和规范,帮助幼儿园更好地实施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
一、明确使用目的,避免过度依赖
专家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的刘焱教授指出:“技术设备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幼儿园应始终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避免将技术设备作为‘万能钥匙’。”
规则建议:
- 限定使用时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每日或每周的使用时间上限。例如,小班幼儿每天不超过10分钟,中班15分钟,大班20分钟。
- 明确使用场景:设备应主要用于特定的教学环节,如科学探究、语言学习、艺术创作等,而非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 避免电子化替代:确保技术设备不会取代传统的游戏、手工、户外活动等对幼儿发展至关重要的活动。
二、注重内容选择,确保适龄适宜
专家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李季湄教授强调:“技术设备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同时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
规则建议:
- 筛选优质资源:选择经过专家认证的教育类APP、动画或互动软件,确保内容健康、科学且符合幼儿发展规律。
- 分年龄段使用:根据小、中、大班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例如,小班以简单的图形识别、音乐欣赏为主,大班可以适当引入编程启蒙、科学实验等内容。
- 定期更新内容:避免幼儿长时间接触单一内容,定期更换教育资源,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
三、规范教师行为,发挥引导作用
专家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顾荣芳教授认为:“教师在技术设备使用中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旁观者,应积极参与并指导幼儿的学习过程。”
规则建议:
- 教师先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教学应用技巧,确保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并有效整合到课程中。
- 明确教师职责:教师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全程陪伴,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解答疑问,并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
- 记录使用效果:教师应记录设备使用的频次、内容和幼儿的反馈,定期总结和调整使用策略。
四、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与使用习惯
专家观点: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琼指出:“幼儿在使用技术设备时,需要逐步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使用习惯,这是他们未来数字素养的基础。”
规则建议:
- 制定使用公约:与幼儿一起制定简单易懂的使用规则,例如“用完设备后要放回原位”“不随意点击屏幕”等。
- 培养轮流使用习惯: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幼儿学会轮流使用设备,避免争抢和长时间独占。
- 强调健康用眼:提醒幼儿在使用设备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适当的观看距离,并定期进行眼部放松活动。
五、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专家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杨宁教授表示:“家庭和幼儿园在技术设备使用上应保持一致,共同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规则建议:
- 家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幼儿园的技术设备使用规则和教育理念。
- 家庭使用建议:为家长提供家庭中使用技术设备的建议,例如控制使用时间、选择适合内容等。
- 共同监督反馈: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共同监督幼儿的使用行为,及时反馈问题并调整策略。
六、定期评估与调整规则
专家观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占兰强调:“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实践效果进行动态调整。”
规则建议:
- 定期评估效果:每学期对技术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影响。
- 灵活调整规则: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使用时间、内容或方式,确保规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持续改进创新:结合最新的教育技术研究成果,不断优化设备使用规则,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
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为幼儿园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合理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使用规则,规范教师和幼儿的行为,幼儿园可以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优势,同时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内容选择、教师引导、习惯培养和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在技术设备的辅助下,幼儿园更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