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 STEM 教育:如何开展跨学科的 STEM 实践活动?
STEM 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幼儿阶段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玛丽亚·蒙特梭利曾说过:“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探索和操作来建构知识。”因此,幼儿 STEM 教育应以“玩中学、学中玩”为核心,结合跨学科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1.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情境
跨学科的 STEM 实践活动应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例如,设计一个“搭建桥梁”的活动,可以融合以下学科:
- 科学:了解桥梁的结构和力学原理。
- 技术: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积木、纸板)搭建模型。
- 工程:设计桥梁的稳定性方案。
- 数学:测量桥梁的长度、高度和承重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不仅能学到多学科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融入艺术与人文元素,增强趣味性
STEM 教育不应局限于科学和数学,还可以融入艺术(STEAM)和人文元素,使活动更具吸引力。例如,在“设计一座未来的城市”活动中:
- 艺术:让孩子用色彩和形状表达他们的设计理念。
- 人文:讨论城市的功能性和社会需求,比如公园、医院、学校的分布。
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注重合作与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跨学科的 STEM 实践活动应强调合作学习。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更容易建构知识。例如,在“制作简单电路”的活动中:
- 孩子们可以分组合作,一个负责连接电线,一个负责测试灯泡的亮度。
- 通过这样的合作,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电路知识,还能培养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元资源,拓展学习广度
跨学科的 STEM 活动需要借助多种资源来丰富学习体验。例如:
- 线上资源:使用教育类动画或互动游戏,如“ScratchJr”编程工具,帮助孩子理解基本的编程概念。
- 线下材料:提供丰富的教具,如磁力片、乐高积木、测量工具等,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5.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不同,教师在活动中应关注个体差异。例如,在“种植小花园”活动中:
- 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负责测量土壤湿度。
- 对观察力敏锐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6. 家长参与,延伸学习场景
跨学科的 STEM 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例如,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厨房科学实验”,如观察水的沸点或制作简单的酵母发酵实验。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将 STEM 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案例分享:“小小建筑师”活动
某幼儿园开展了一次“小小建筑师”活动,孩子们用废弃纸箱和胶带搭建了一座“梦想城堡”。活动中:
- 孩子们学习了建筑的基本结构(科学)。
- 使用工具进行裁剪和拼接(技术)。
- 设计城堡的布局和功能(工程)。
- 测量材料的长度和高度(数学)。
- 最后,孩子们还用画笔装饰城堡,融入艺术元素。
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多学科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
开展跨学科的 STEM 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备整合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真实情境、合作学习、多元资源和家长参与,幼儿 STEM 教育可以真正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发展综合能力的“金钥匙”。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让 STEM 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跨学科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