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俗博物馆+幼儿园”:如何开展民俗文化体验与传承活动?
问题:
学前教育资源整合,怎样联合本地民俗博物馆,开展民俗文化体验和传承活动?
专业解答:
幼儿园与本地民俗博物馆的合作,是整合学前教育资源的绝佳方式。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以下是具体的实施建议:
一、明确目标:民俗文化体验与传承的核心价值
-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本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等。
-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体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设计: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
主题式体验活动
- 案例: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设计主题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并亲手制作粽子或香包。
- 专家观点: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幼儿教育应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
民俗文化工作坊
- 形式:邀请民俗博物馆的专家或非遗传承人,到幼儿园开设工作坊,教授幼儿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扎染等。
- 亮点:通过动手实践,让幼儿在“玩中学”,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
小小讲解员活动
- 方案: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并让他们担任“小小讲解员”,向同伴和家长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
- 教育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三、资源整合:幼儿园与民俗博物馆的深度合作
-
资源共享
- 幼儿园与民俗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例如,博物馆提供展品、场地和专家支持,幼儿园提供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
联合开发课程
- 结合双方优势,共同开发民俗文化体验课程。例如,设计“民俗文化月”系列活动,涵盖参观、体验、展示等多个环节。
-
线上线下结合
-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民俗博物馆的资源引入幼儿园。例如,通过VR技术,让幼儿“云游”博物馆,或者观看民俗文化相关的动画视频。
四、家园共育:让民俗文化走进家庭
-
亲子活动
- 组织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亲子手工制作、民俗故事分享会等。
-
家庭实践
- 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共同体验民俗文化,如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制作灯笼等。
五、案例分享:成功的民俗文化教育实践
- 案例1:北京某幼儿园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小小故宫文化传承人”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 案例2:浙江某幼儿园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传统手工艺”课程,幼儿不仅学会了制作剪纸和泥塑,还将作品展示在社区文化节中,获得广泛好评。
六、总结:让民俗文化成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
民俗文化是幼儿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幼儿园与民俗博物馆的深度合作,可以让民俗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幼儿的生活。正如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民俗文化正是这样一本“活教材”,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在传承中成长。
希望以上建议能为您的幼儿园与民俗博物馆合作提供启发,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