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MARCH
08.2025
(不定期更新)
自然|灵性|趣味
「写在前面」
准备这期推送的时候,恰逢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政策正被热议。未来,幼儿园教育的属性与办学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想,不管怎样,坚持专业性,坚持社会性,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不会改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站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很多……
3月8日(今天),我们召开了花草园新学期班级的家长会。这一天,有249位家长和我们一起,齐聚花草园,探讨对教育的认识。
本次家长会的主题是:
“一起记住我们的童年!”
这句话出自尼尔·波兹曼在其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书中的一个疾呼:
“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
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在算法吞噬注意力的时代,坚持打捞“童年记忆”是最有意义的文化实践。这种跨越时空的坚持,本质上是将童年时期建立的生命感知,转化为个体面对复杂生活时的支撑点。
本期推送根据我在家长会上的视频讲话整理而成。
当新学期家长会遇上妇女节
老师们用女性柔和的力量
让场域中的能量缓缓流动
×
各位家长,大家周末好!
今天是一个女性的节日,我们和大家一起讨论教育的话题,适配度挺高的,女性和生育、教育等问题有很高的相关性。首先要祝今天到场的妈妈们节日快乐,也希望爸爸们能够成为“妇女之友”,和妈妈一起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
每个学期的开学日,我们都会围绕着一个话题完成开学前的准备,我称其为“隐喻”(Metaphor)。这些年,我们在教育现场创造了很多“隐喻”。
今天开学日的主题是“蒲公英的约定”,创意来自于周杰伦的一首歌。“蒲公英”也是我的花名,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这个学期还在这里。这是我和孩子们的约定,是和生活的约定,和自然的约定,也是和我自己的一个约定。
这个隐喻,我们每年都要精心设计,之后,按照这个主题去构建新学期的调性。作为专业机构,我们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我们有责任赋予这个时代更多美好的想象……
01/
觉察成长过程中的“限制性信念”
这样的隐喻中通常包含着“信念”的传递。
人活在世界上,接收的信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这是一种你并未体验过、却被别人强行植入的一种所谓正确的信念或想法,它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你,让你一直在自己认为“正确”的圈内打转。这些限制性信念出现之后,会像潜意识一样出现在你的生命里,难以自知,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行为。
人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接受限制性信念的影响,比如吃饭少就会觉得影响了健康,出现失眠就如临大敌。其实,对失眠本身的恐惧要比失眠这件事的影响要大。还有一些教育中的限制性信念,比如,如果不读书,将来你能做什么?这些信念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从未体验过,却成了绝对化的信念移植在了脑中。
我童年的时候也接受过很多这种“限制性信念”,当活到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信念是糟糕的。因为人生不过是一种体验,有那么多限制性信念植入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思考、判断,以及去挑战生活的勇气。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非常主张慎用评价,以避免给孩子植入太多的“限制性信念”。因为“限制性信念”基本上是基于恐惧的消极信念。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突破一个又一个限制性信念,会很累,放在自我成长上的机会也少了许多。
02/
要为孩子成长创造出更多的
“赋予力量的信念”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建构一个隐喻?是因为我们想赋予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信念,这个信念是“赋予力量的信念”。无论是“好好生活的地方就是家”(2023年3月),还是“这里有一座童年生活馆”(2024年9月),还是我们家长会的主题“将童年的根扎向大地”(2024年9月)“一起记住我们的童年”(2025年3月),每一次我们都希望给大家一个开放性的信念,这些信念是积极的,是能赋予人力量的。我希望家长会也是这样,能够帮助大家摆脱一些“限制性信念”,获得更多赋予力量的信念。
如何为孩子们植入更多有力量感的信念,是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思考的,这也是我们做教育的时候,感觉最具创造空间的那个部分。
上学期期末,我们用邮件的方式向家长发放了问卷,家长们对我们工作的评价是非常好的,满意度达到了100%,非常满意率也达到了99.65%,安全工作、卫生保健工作的满意率还创了历史新高,这让老师们很受鼓舞。
01/
真诚地面对家长
如果你保留了我们每学期的问卷,会发现,每学期的评价内容都不是制式的表格,我们会用丰沛的情感来描述一个学期的工作。特别感谢王海霞老师,这部分工作通常是她来完成的,她为问卷注入了很多心力。
上个学期,我们遵循了哪些关键要素完成教育创造?我想,我们做了有情感、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恰是这样的教育,才让我们获得了家长们充满了情感的、真诚的、有深度的评价。
家长不仅能够看到我们创造的教育的美好,还能够以我们的教育为镜照见自己。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哲学性。
我们发现,今年的问卷回收中爸爸的参与度特别高,这是一个好现象。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做的教育不足以吸引男性的目光,他们就会把这个任务甩给妈妈。除非我们的教育做得足够好,有一定的理性高度,让爸爸们感觉到,在教育中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和提高,他们就愿意参与到教育中来。
02/
家长是我们的同行者
很多家长在问卷中给我们写下了大段真挚的留言,特别感谢。从事一项社会工作,如果工作让大家很满意,我们就会感觉,释放出去的能量得到了回收。老师们看问卷的时候,也感觉自己获得了满满的滋养。
大一班高艾澜妈妈的反馈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高艾澜妈妈:
这学期有一天晚上,跟孩子一块玩的时候,她跟我说:“我们学校有句话叫‘山高万仞,只登一步’”,她也不记得具体从哪里看的,但是这句话本身让我记忆很深刻。我很喜欢这句话层层传达出来的力量,里面有积极的自我、专注的当下、坚持不懈的脚步、长远但不盲从的目标。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教育。作为家长,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比关注她未来要读什么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什么大学更有意义,当然后者也是重要的。人只有在对的状态里,做事情才能游刃有余。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家庭背景等等,是无法选择的。父母重点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成长得更好,更适合她。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事情,就对孩子说;“你是我能生出来的最好的小孩子了”。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想到这是自己能力范围内之最,这让我对育儿路上的“艰难困苦”释怀了。
人性都有弱点,父母也一样。好多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来源是比较,觉得自己的孩子好于别人的孩子就沾沾自喜,如果不够好,就心生嫌弃,这其实很具有伤害性和隐蔽性。世界和人生都是很折叠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可能好多人的起点,是一些人终身奋斗的天花板,我不能跟孩子说人生最终归为虚无,这样不算积极,所以对照个体,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才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她的表达中,“你是我能生出来的最好的小孩子了”,这句话是非常有禅意的。这里面有她对自我的认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是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这也让她对育儿路上的艰难困苦释怀了。这是一种多旷达的智慧状态,当下接纳所有存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觉得这也会给在座的家长们一些启发。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也不要总是在不满足里给孩子很多限制性的信念,我们要做的是要给孩子赋予力量的那种积极信念。当你对你的孩子说出“你是我能生出来的最好的小孩”的时候,可想而知,孩子内心的喜悦感、被肯定感一定是非常强烈的。
我对老师们的要求也是这样,要慎用评价。因为如果你的修为不够,评价就很容易为孩子植入限制性信念,这个时候选择不说,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因为这些小朋友也是我们在能力范围里寻找到的最好的小朋友了,是不是?这也是一个足以让老师释怀的句式。
一个人很难拥有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认知需要不断拓展。今天我想传达的不仅是一些信念性的认识,还有,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家园合作?
今天这个时代,风云多变,我们对教育如何认识和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拥抱新技术,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新技术的反噬。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讲,定力不够的时候,会感觉信念、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会越来越焦虑。但是,焦虑感并不能给儿童带来任何积极的信念,只会带来“限制性的信念”。
?? 今天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教育?
?? 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怎样的深度思考?
?? AI的出现会让从事教育的人失业吗?如何来看待这个职业的未来发展?
01/
“共同成长”应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当下这个时代,不仅孩子们面临着挑战,做为年轻父母的你们同样面临着挑战,所以,今天,“共同成长”应该是一个公共话题。
什么叫“成长”?“成长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提升过程”,当你感觉到你对生活的把控越来越好,自我价值提升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是获得了成长。其实,儿童的成长空间里蕴含着成人成长的很多可能性。这样一想,你是不是对儿童成长这件事抱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信心和理解?
02/
这个时代
我们需要“动心”的人
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2024年国内出版)这本书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重新塑造人类社会的秩序。
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在过去,是教育塑造人的身份,就像石头房子一样——有深厚的基础和坚固的墙壁。现在,我们则需要建立像帐篷一样的人类身份——你可以轻松地折叠和移动。”
这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生活在如此快速变化的世界。所以,当下的教育不应该再偏重知识或者能力,而应该增加心理的灵活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型。
这也是花草园教育一贯以来的坚持,我们非常强调情绪情感以及心理空间的成长。知识始终是一个工具,是到达彼岸的“船桨”。过去很多人问,你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老师就讲了这样一个观点:
19世纪是工业时代,那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动手的人;20世纪是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动脑的人;21世纪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动心的人。
其实心就是一个非常大,可以容纳各种情绪情感的空间。
03/
未来的教育应着重培养
三种感觉,三种能力
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彭凯平老师有一个观点,我稍做了调整,就是三种感觉,三个能力。
?? 美感 · 意义感 · 幸福感
美感,未来社会,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是一个高竞争能力的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感,最后要能拥有自主生活的幸福感。这三种感觉就构成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感受。
?? 共情力·创造力·自控力
和世间万物共情,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才能了解他人;自我价值感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创造力中来的。其实儿童的创造力是不需要培养的,只要做到不遏制就很好。因为儿童的创造力远远高于成人;自控力,人类在一起生活,还要通过自控力来加强规则性学习的。
04/
教育应从“文本交互模式”
向身心参与的“多模态交互模式”转变
未来教育绝不是文本的交互。我个人的见解,现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都不算成功,因为它变成了一种文本的交互模式,我们在和文本置换知识。幼儿园教育也有这个倾向,比如春天到了不去体验春天,而坐在教室里讨论春天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文本的交互模式转向另一种需要身心参与的多模态交互模式。我觉得这一点,是花草园教育一直坚持在做的。我们不做那种文本交互式的教育,我们做的都是需要身心意参与的多模式交互式教育。
今天,我们需要坐下来一起来讨论,未来教育的走向是什么?未来应该抓住哪些方面?美感、意义感、幸福感;共情力、创造力、自控力是非常宝贵的,身体的、情绪情感的挖掘也是非常重要的。
05/
“再野化”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未来,我们要创造出一种怎样新的教育形态?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再野化”(rewilding),它与“城市化”相对应。我们希望让教育再质朴一点,再“野性”一点,再回归一点。这学期我们也会有一些新的创造……
今天,我们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困境。
“身处物质世界的我们深陷消费主义的漩涡,被内卷时代的效率至上追逐,生命中背负了太多不属于我的东西,身躯太过沉重,以至于躺平、松弛变为了一个共同叙事。”
如何来应对这些困境?
01/
把握时间轴,学会超越当下
在历史和未来中
寻找人类成长的内在逻辑
人类无论如何变迁,有一些内在逻辑是没有改变的。比如,童年的体验。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童年对他意味着什么?童年的体验如何支撑着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我们不要总是压榨孩子的童年,来换取未来所谓的过得可能好了一点点的生活,这个一点点还不是那么深厚和长久。
我们要有超越时间的思考,站在时间的长河里思考教育。所以我们在做生活化课程的时候,不仅要看当下,也要看过去,看未来,再回到当下,孩子们会在时间轴上穿梭,生活化课程是有时间张力的。
02/
把握空间轴,突破一种局限
建立起全新的教育视野
我们需要不断拓展认知的象限。认知不是获得信息,短视频出现后,我们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而这些“信息茧房”传递的多是限制性的信念,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我说的认知是一种体认,它不是一种经验的累加,而是你用自己的方式,借助身体和感受获得的一种全新的认知,这需要很强的觉知力。
03/
实现智识的提升
这个时代,人们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和见识。如何实现?尽可能去感受这个世界,然后去反思和理解这个世界,最后再去超越这个世界。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对自我的否定,所以很多人很难超越。
认识、经验是做加法,而智慧通常做的是减法。
04/
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
丰子恺先生在回忆恩师李叔同的时候,用三层楼来诠释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次是灵魂生活。
我们能不能有更大的超越来形成生命的格局和境界?不要觉得讲这些东西似乎很遥远,但实际上它就决定了未来你的孩子将在哪个空间里生活。他是在物质的世界里不断追逐,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不断探索,还是在更高的境界里俯瞰芸芸生命的几万天?
这个学期,我希望,每个家庭都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叙事。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是这个世界上和你共同生活的伙伴。你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要交织在一起,共同探索,一起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
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愿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起追寻这个崇高的使命,让自己和孩子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滚动翻阅家长们家长会后的感受(节选)
育儿中育己
是孩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康宇璨妈妈(托班)
当我们看孩子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是他们本身,还是我们自己?童年的记忆也许会模糊,但开放式的、包容的、丰富的美好体验所带来的持续的美感、价值感、幸福感会伴随一生,成为生命最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生命信念。
在育儿中获得育己的机会,是孩子们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怀着这份感恩和慈悲心,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第一步。今天的家长会遇到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家长们,为了一个美好的共同信念聚在一起,意犹未尽,收获颇丰。让我们一起记住童年,留住美好……
我们都可以用善意
为这个时代赋予更多美好的想象
——马耀辉妈妈(托班)
我怀念的童年是在草坪上捉蚂蚱,是放学去妈妈单位写作业,是去楼下小朋友家吃盐水煮毛豆……现在想来,不过是平淡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正如卢梭所说:“教育即生长”,而真诚与善意恰是最肥沃的土壤。
用善意去对待世界,不就是胡园长所说的“赋予这个时代更多美好的想象”吗?我们都可以成为那个用善意赋予这个时代更多美好想象的人。
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加害者”
——贺天翊爸爸(中三班)
胡园长在视频中说的“限制性信念”对我很有触动。我们都是某些限制性理念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不能再把这种限制性的理念强加给孩子,以“加害者”的角色“加害”我们的孩子。
这些限制性的理念来自于哪里?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因为传统教育太单一和绝对,很多东西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需要审视和革新根深蒂固的某些限制性信念,因为我们视野的宽度与高度就决定了孩子未来能够走多远……谢谢胡华园长的警醒??
我希望孩子记住的童年是充满暖意、理解和无限支持的童年
——卢祺文妈妈(大三班)
今天家长会的主题是《一起记住我们的童年》,和谁一起记住谁的童年呢?
在我的印象里,对自己童年最大的总结就是没有束缚,海阔天空。在和家长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回忆起了在记忆中不愿被想起的一丝童年“黑色”。小时候父亲很忙,基本不管我,但是在某些时候会突然出现,用非常决绝的方式处理我养的一些小动物。现在,在某些时候我也会表现得像当时的父亲一样,用决绝的方式去处理和团子的一些争执,一锤定音,不置可否。其实当时面对父亲的处理,我内心是有一个声音的,希望父亲和我对话,我想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做。我想,团子在同样的情形下应该也是困惑的,也想跟妈妈讨论一下。
我想和团子一起记住他的童年,当有一天他说起自己的童年时,回荡在他心间的是暖意、理解和无限的支持,而不是限制他的堡垒。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选择守护孩子那颗明亮的童心,以不变应万变
——秦梓航姥姥(中二班)
当我和同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分享我们童年宝贵的经历时,发现虽然我们有年龄的差异,但是童年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我也曾在六六妈妈小的时候带她到处去旅行,希望给她更多的“刺激”,但是当她回想自己的童年时,最难忘的还是在乡间种地的场景。中国人讲究“乾坤”,看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一定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东西,其中一点就是回归自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挑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福祉。我们所做的知识、能力的准备也许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守护好孩子们那颗明亮的心,以不变应万变。
END
读书会招募
时间易逝,精神永存
我们可以用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
让精神同在
??????
温馨提示
微信改版,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可以通过添加“星标”或“在看”“留言”“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您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编辑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5年03月08日
● 推荐阅读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给童年留白”读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