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会观察员:隔壁那个东叔
2025年全国两会,“幼有所托”成为高频民生议题。从去年多地试点的育儿补贴政策落地,到今年拟对《托育服务法》启动立法程序,中国正以“先立后破”的改革逻辑,从经济支持与法治保障的双重维度,系统性重构托育服务体系。这场改革不仅关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更直击千万家庭的“带娃难”痛点,试图通过法律刚性约束与政策柔性支持的协同,彻底破解“幼无所托”的世纪难题。
(新华社,链接点击底部“原文阅读”)
一、“双轨并行”逻辑:补贴纾困当下,立法锚定未来
1. 育儿补贴:从“地方试水”到“全国普惠”2024年起,全国多地试点育儿补贴政策,如大理州发放0-3岁家庭1000元托育消费券,并叠加银行礼券,直接降低家庭支付成本。柳州则通过《托育服务激励补助资金管理细则》,对普惠托位运营、机构建设、等级评定等分层补贴,形成“政府补机构、机构降价格”的传导链条。这一模式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升格为全国性政策,预计覆盖3400万家庭,标志着育儿补贴从地方探索转向国家普惠。
深层意义:育儿补贴的本质是重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政府承担起部分家庭养育责任,缓解“生不起”“养不起”的焦虑。但单纯的资金投入难以解决托育资源短缺、服务质量参差等结构性矛盾,亟需法律框架兜底。
2.《托育服务法》立法:从“部门割裂”到“系统整合”
当前,0-3岁托育与3-6岁学前教育分属卫健、教育两部门管理,导致资源分散、标准不一。上海的先行经验显示,将托育与学前教育合并立法,可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2025年拟出台的《托育服务法》预计将统一0-6岁服务标准,明确机构准入、安全监管、师资认证等核心规则,并赋予普惠托育“刚性指标”——如新建社区必须同步配建托育设施。
制度突破:立法不仅规范市场,更重塑治理逻辑。例如,杭州通过“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联合体”模式,实现场地与师资共享,家长接送半径缩短至15分钟;而法律若将此类模式制度化,可大幅降低机构运营成本,推动普惠服务下沉。
二、“先立后破”路径:法律先行,破局三大矛盾
1. 破解“供需失衡”:从“野蛮生长”到“有序供给”:当前,全国托育机构仅7.6万家,远低于幼儿园数量(27.44万所,2023年数据),且九成为盈利性机构,服务质量参差。《托育服务法》拟通过三大机制破局:
-
供给扩容:强制新建社区配建托育设施,鼓励幼儿园增设托班,到2025年托幼一体化机构占比提升至30%;
-
价格调控:对普惠机构给予运营补贴(如柳州按托位数分级补助),对高端机构通过税收杠杆调节收费;
-
质量兜底:建立第三方评估与星级评定制度,安全评级与补贴挂钩。
2. 破解“责任模糊”:从“安全焦虑”到“权责明晰”
托育机构安全事故频发,根源在于责任界定不清。《托育服务法》或借鉴德国《儿童日托法》,强制机构购买责任保险,并建立伤害事故的“过错推定”原则,即除非机构证明已尽合理照护义务,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同时,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如杭州的跨机构数据系统)实现全流程留痕,降低举证难度。
3. 破解“人才短缺”:从“职业洼地”到“体系贯通”
托育行业面临“三低困境”(薪资低、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发展空间低)。立法或推动两大变革:
三、挑战与纵深:从“立法落地”到“生态成熟”
1. 成本分担机制:政府、家庭、企业的三角平衡
育儿补贴需避免“财政依赖症”。可参考日本“儿童津贴”制度,设定补贴与收入的反向挂钩机制:高收入家庭补贴递减,低收入家庭全额覆盖。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妈妈岗”“父育假”等形式分担责任,如广东试点男性6个月育儿假,推动育儿责任家庭共担。
(从2024年12月开始,日本儿童补贴的发放次数将从每年的三次增加到六次)
2. 区域均衡难题:中西部如何“后发突围”
当前,中西部县域托育覆盖率不足20%,需通过立法设定“底线指标”——如每县至少建设1个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并加大中央转移支付(云南2023年投入1.2亿元建设县级中心)。
3. 文化重构:从“生育焦虑”到“生育自信”
政策需超越经济与法律层面,重塑社会观念。例如,将人口国情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媒体倡导“家庭多元幸福观”,消解“必须生”“必须早生”的群体压力。
四、未来图景:2030年的“15分钟托育圈”
根据国务院规划,到2030年,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将从2.5个增至6.5个,社区覆盖率超90%。若《托育服务法》与补贴政策协同发力,中国有望实现:
-
服务网络化:形成“社区托育点—幼儿园托班—企业托育站”三级体系,覆盖“15分钟生活圈”;
-
监管智能化:儿童健康数据跨机构共享,安全风险实时预警;
-
队伍专业化:托育师资纳入“国培计划”,职业吸引力比肩幼师。
写在后面的话:从育儿补贴到《托育服务法》,中国正以“双轨并行”探索低生育率时代的破局之道。这一过程中,需警惕“立法空心化”——若法律缺乏实施细则(如补贴标准、安全追责条款),或沦为纸面承诺。唯有将政策温度与法治硬度结合,方能真正实现“幼有所托”从愿景到现实的跨越。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所言:“对儿童早期的投入,是收益率最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中国的答案,或将改写全球人口治理的叙事逻辑。
参考资料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育儿补贴与托幼一体化建设
-
大理州托育消费补贴券工程实施方案
-
杭州“托幼一体化”实践与社区嵌入式模式
-
柳州市托育服务激励补助资金管理细则
-
国家卫健委托育服务立法进展与地方经验
-
托育行业成本困境与普惠化路径
关注我们,见证中国早期教育改革的每一步跨越。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