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许多幼教专家和园长们积极探索的方向。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教授所说:“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方式。”那么,如何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成长法宝”呢?以下是一些专业建议和实践案例,供大家参考:
1. 游戏与课程目标深度融合
- 核心观点:游戏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 实践案例:在上海市某幼儿园,教师将数学概念融入“超市购物”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学习数数、加减法以及货币使用,既有趣又有效。
- 专家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教授强调:“游戏设计要围绕幼儿的发展目标,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2. 游戏环境创设: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
- 核心观点:游戏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启发性。
- 实践案例:南京市某幼儿园在户外设置了“自然探索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观察植物、昆虫,甚至搭建“小木屋”,在游戏中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 专家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的杨宁教授指出:“环境是无声的教师,游戏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3. 游戏材料的选择:低结构、高开放性
- 核心观点:低结构材料(如积木、纸箱、沙子等)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实践案例:杭州市某幼儿园的“纸箱王国”活动中,孩子们用纸箱搭建城堡、汽车、机器人,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发展了空间思维和合作能力。
- 专家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的华爱华教授认为:“低结构材料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发挥无限可能。”
4. 教师角色:从“主导者”到“支持者”
- 核心观点: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
- 实践案例:深圳市某幼儿园的教师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适时提供材料和建议,帮助幼儿深化游戏内容。
- 专家建议: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强调:“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自主权,适时介入,而不是过度干预。”
5. 游戏评价: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 核心观点:游戏评价应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过程,而非最终成果。
- 实践案例:成都市某幼儿园在“建构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搭建过程,分析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而不是仅仅评价作品的美观程度。
- 专家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指出:“游戏评价要注重幼儿的参与度、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家园共育:让游戏延伸到家庭
- 核心观点:游戏不仅是幼儿园的活动,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 实践案例:广州市某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寻宝游戏”,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家长了解游戏的教育价值。
- 专家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霞教授认为:“家园共育是游戏化课程的重要延伸,家长应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7. 游戏与多元文化结合
- 核心观点:通过游戏让幼儿接触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
- 实践案例:上海市某国际幼儿园在“世界文化节”中,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国家的角色,体验各国的风俗习惯,在游戏中学习文化多样性。
- 专家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兢教授指出:“游戏是幼儿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多元文化教育应从游戏开始。”
结语
让游戏成为幼儿的“成长法宝”,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和有效支持,游戏不仅能带给幼儿快乐,更能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希望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能在游戏化课程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法宝”,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