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信息化:如何利用电子教学资源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情境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打造生动、互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式教学呢?以下是一些专业建议和实践策略:
一、情境式教学的核心:以儿童为中心,激发兴趣与参与
情境式教学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电子教学资源(如互动课件、动画、虚拟现实等)能够为情境创设提供更直观、动态的支持。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教授所说:“情境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幼儿在‘做中学’,而信息化工具可以极大地丰富‘做’的形式。”
实践策略:
- 利用动画和视频创设情境:例如,在语言教学中,播放与故事相关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情节和角色情感。
- 互动游戏模拟真实场景:通过教育类APP或互动白板,设计模拟超市、医院等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交往和数学知识。
二、电子教学资源的优势:丰富性、互动性与个性化
电子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还能通过互动功能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霞教授曾指出:“信息化资源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实践策略:
- 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智能学习平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例如,对喜欢动物的孩子提供动物主题的互动故事。
- 增强互动体验:通过触摸屏、AR(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幼儿与虚拟角色互动,例如“与恐龙对话”或“探索海底世界”。
三、情境式教学的设计原则:真实、趣味、教育性
在设计情境式教学时,电子教学资源的使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真实性:情境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通过虚拟厨房教孩子认识食材和烹饪步骤。
- 趣味性:利用游戏化元素吸引幼儿注意力,例如通过闯关游戏学习颜色和形状。
- 教育性:情境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过度娱乐化。例如,在“虚拟动物园”中,不仅要认识动物,还要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意义。
案例分享:
某幼儿园利用AR技术设计了一堂“森林探险”课程。孩子们通过平板设备“走进”虚拟森林,与动物互动,学习自然知识。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在信息化情境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强调:“教师需要具备信息化素养,能够灵活运用电子资源,引导幼儿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实践建议:
- 提升信息化素养:教师应熟悉各类电子教学工具,并能够根据教学需求灵活运用。
- 观察与反馈:在情境式教学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确保学习效果。
五、家园共育:利用信息化资源延伸学习场景
信息化资源不仅可以在幼儿园使用,还可以延伸到家庭中。例如,通过教育类APP或在线平台,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完成情境式学习任务,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实践策略:
- 推荐优质资源: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适合家庭使用的教育类APP或网站,例如“宝宝巴士”“凯叔讲故事”等。
- 设计家庭任务:例如,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虚拟超市购物”任务,巩固数学和语言能力。
六、挑战与应对:避免过度依赖,注重平衡
尽管电子教学资源为情境式教学提供了便利,但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刘占兰研究员提醒:“信息化工具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真实的体验和人际互动。”
实践建议:
- 控制使用时间:每次使用电子资源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每次不超过15分钟。
- 结合实物操作:例如,在虚拟厨房学习后,可以让孩子在真实的厨房中动手操作,增强体验感。
总结
学前教育信息化为情境式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合理利用电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创设更加生动、互动、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然而,信息化工具的使用需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真实体验和人际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信息化情境式教学,正是这一理念的现代诠释。
希望以上建议能为幼儿教师提供实用的参考,助力信息化时代的情境式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