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课堂教学活动中全方位、高质量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结合了多位幼教专家的观点和实践案例,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1. 融入日常活动,润物细无声
立德树人的教育不应是生硬的灌输,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细节和日常行为来实现的。”例如,在晨间问候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鼓励和肢体语言,传递尊重与关怀;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
案例:北京市某幼儿园的教师在每天的“分享时间”中,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小故事,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孩子们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感。
2. 以绘本为载体,传递价值观
绘本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兢教授指出:“绘本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情感教育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媒介。”通过精心挑选的绘本,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对与错、善与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正义感。
实践建议:在阅读绘本《彩虹色的花》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讨论花朵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帮助别人。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进一步深化他们的道德认知。
3.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立德树人的教育需要真实的情感体验。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强调:“幼儿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真实的情境和体验来实现,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体验和思考。
案例:上海市某幼儿园的教师设计了一个“小超市”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这个游戏,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习诚信、公平交易和礼貌待人,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道德规范。
4. 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立德树人的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教授指出:“家庭是幼儿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园共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亲子活动等方式,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实践建议:在幼儿园的“感恩节”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与孩子们一起制作感恩卡片,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感谢。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引导下,学会感恩和关爱他人。
5.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教授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发展水平,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案例: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谈话或小群体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帮助同伴,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同理心。
6. 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幼儿道德行为的榜样。
实践建议: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礼貌待人、公平公正、尊重每一个孩子。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7. 多元评价,关注过程
立德树人的教育不仅仅是结果导向的,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幼儿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
实践建议:在评价幼儿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成长档案、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幼儿的成长过程。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继续发扬良好的道德行为。
结语
在幼儿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通过绘本、情境、家园共育等多种方式,全方位、高质量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