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特别理解这个时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上周在深圳某省级示范园做教研时,就遇到小班王老师反映:家长天天追问”为什么还不教写字””别的园都在学加减法了”…
🌟 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采用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提出的”三阶沟通法”:
1️⃣ 【认知重塑阶段】
用数据说话:出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官方文件
可视化呈现:制作对比图展示”写字过早可能造成的八大损伤”(可参考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团队的研究)
案例分享:播放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的秘密》纪录片片段,展示游戏中的学习价值
2️⃣ 【替代方案阶段】
设计”能力发展彩虹桥”家园联系册(参考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的创新做法)
每周发送2个”家庭游戏锦囊”(比如把数学融入超市购物、把书写准备融入橡皮泥塑形)
建立”成长银行”积分系统(借鉴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非正式评价体系)
3️⃣ 【共建共育阶段】
每月举办家长工作坊:邀请像董旭花教授这样的专家开展”游戏中的学习”主题沙龙
开展”家长体验日”:设置”跳格子学数感””沙池量容积”等体验站(参考安吉游戏推广经验)
制作”发展里程碑”电子相册:用短视频记录孩子在建构区的深度学习过程
💡 特别提示:
• 警惕”教育军备竞赛”话术,可推荐家长阅读黄蕙吟博士的《慢养孩子》
• 将焦虑转化为观察工具,设计《21天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打卡表
• 善用”对比成长档案”,展示9月vs12月孩子自主穿脱衣服的视频对比
记得去年指导杭州某园所时,我们通过”积木搭建中的数学思维解读会”,让家长亲眼看到孩子用积木探索对称、等分、守恒等概念,现场有位金融行业的爸爸感慨:”原来我女儿在玩的都是立体几何!”
最后送大家一句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常说的话:”幼儿教育要学会把’看不见的成长’变成’看得见的故事'”。当我们用专业视角解读孩子的日常行为时,家长的焦虑自然就会转化为教育的信心。
如果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沟通话术模板或观察记录表,可以私信我获取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配套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