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探索:幼儿项目活动的”STEAM+”引导策略
各位幼教同仁好!我是学前教育专家李雨桐。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如何在项目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跨领域探索。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上周在新英才幼儿园观摩时,看到孩子们在”搭建树屋”项目中自发地把科学测量、艺术装饰和故事创编融合在一起的场景,这正是跨领域探索的魅力所在!
一、项目活动中跨领域探索的核心理念
1. “全脑启蒙”教育观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强调:”幼儿的学习是整体的、生活化的,而非割裂的学科知识。”当我们谈跨领域探索时,实际上是在践行”全脑启蒙”的理念。比如北京三里屯幼儿园的”小小菜园”项目,孩子们:
- 科学领域:观察植物生长周期
- 数学领域:测量植株高度并记录
- 语言领域:描述生长变化
- 艺术领域:用自然物创作拼贴画
- 社会领域:分工合作照料菜园
这种自然而然的整合正是幼儿学习的特性。
二、实践策略:5E引导法
1. 环境创设(Environment)
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提出:”环境是第三位老师,要为跨领域学习提供可能。”建议:
- 材料超市:提供多元、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如各种自然物、废旧材料)
- 墙面互动:设置可变化的主题网络图,如”我们的社区”项目可包含建筑、职业、交通等分支
- 区域联动:打破常规区角界限,允许建构区与美工区材料流通使用
2. 问题激发(Enquiry)
采用”5W1H提问法”促进幼儿多角度思考:
- What:我们在做什么?还能怎么做?
- Why: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How:怎样解决当前的问题?
- Where: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 When:不同时间段会有变化吗?
例如在”彩虹探秘”项目中,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自然引导到光学、气象、色彩艺术等多个领域。
3. 经验拓展(Expansion)
介绍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特级教师崔岚的”三阶拓展法”:
- 纵向深入:在一个领域的探究不断深化
- 横向关联:寻找与其他领域的连接点
- 网状整合:形成多领域交织的认知网络
比如”恐龙项目”中,可以从认识恐龙种类(科学)→测量恐龙尺寸(数学)→创作恐龙故事(语言)→搭建恐龙家园(工程)。
4. 鹰架支持(Scaffolding)
参考美国HighScope课程的”计划-工作-回顾”循环:
-
计划阶段:引导幼儿设想可能涉及的领域
“你们准备怎么建造这个城堡?需要哪些本领呢?”
-
工作阶段:适时提供跨领域提示
“城堡的窗户是对称的,怎么才能两边一样呢?”
-
回顾阶段:梳理各领域的收获
“今天我们用了积木搭建(空间)、故事表演(语言)、门票设计(艺术)…”
5. 评价反思(Evaluation)
采用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多元表征评价法”:
- 语言表征:幼儿讲述过程中的新发现
- 行为表征:观察幼儿自发产生的跨领域行为
- 作品表征: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多领域元素
三、经典案例分析:以”快递公司”项目为例
杭州市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分享了她们区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 科学领域:探索不同包装材料的特性(纸箱防震实验)
- 数学领域:设计快递单号编码系统
- 社会领域:角色分工(快递员、客服、仓库管理员)
- 艺术领域:设计公司LOGO和快递包装
- 健康领域:讨论快递员的安全防护
项目持续3周,幼儿自发产生了11种跨领域行为,教师捕捉到23个教育契机。
四、常见问题应对
Q:幼儿兴趣点单一,不愿尝试其他领域怎么办?
A:可采用”兴趣+”策略。如孩子只喜欢搭建,可以引导:”你建的这座桥真特别,要不要设计个宣传海报让更多人知道?”(加入艺术)或”怎么让小车顺利通过你的桥呢?”(加入科学)
Q:如何平衡领域均衡性而不显生硬?
A:记住学前教育专家李季湄的提醒:”不是每个项目都要覆盖所有领域,关键是跟随儿童思维自然延伸。”有时深入的单一领域探索同样有价值。
五、教师自我提升建议
- 建立跨领域思维:参加STEAM教育或项目式学习(PBL)工作坊
- 观察记录工具:使用”领域观察记录表”(附模板示例)
- 专业共同体:与同事定期开展跨领域案例研讨
正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创始人马拉古齐所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我们要给他们一百种探索世界的方式。”跨领域探索的本质,就是尊重幼儿整体认知的方式,支持他们用多元视角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下周开展项目活动时,你准备提供哪些开放性材料来激发幼儿的跨领域探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