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故事评价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我想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北京某示范园在进行”水的浮力”探究活动时,教师用手机拍摄了小明反复尝试让橡皮泥小船浮起来的7分钟视频,并整理出”问题解决五部曲”的观察记录。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学习故事评价法的实操价值。以下从四个维度具体解析:
一、理论基础建构
二、实施流程再造(以”光影探索”活动为例)
- 观察记录阶段:
- 采用”三线记录法”(行为线-语言线-情绪线)
- 开发可视化观察工具(如二维码扫描记录表)
- 分析解读阶段:
- 运用”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检核表”(参照NGSS标准)
- 建立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袋
- 支持策略阶段:
- 设计”最近发展区问题链”(参考维果茨基理论)
- 创设”阶梯式材料投放”环境
三、典型应用场景
- 自然探究活动:
记录幼儿持续观察绿豆发芽的21天历程,形成”科学日记” - 工程建构活动:
用时间轴方式呈现积木桥承重测试的迭代过程 - 现象调查活动:
制作”幼儿提问思维导图”追踪科学问题的发展轨迹
四、本土化实践建议
- 开发”五维评价指标”:
• 科学兴趣(表情符号量表)
• 探究策略(问题解决路径图)
• 知识建构(概念发展网络)
• 合作交流(互动质量分析)
• 学习品质(持续专注时长) - 教师支持策略:
- 设置”科学发现分享会”(每周固定时段)
- 建立”问题银行”收集幼儿的真问题
- 设计”科学家的故事”榜样学习活动
- 家园协同机制:
开发”家庭科学探索任务卡”配套观察记录表
特别提醒:在应用时要注意避免三个常见误区:
1)重结果轻过程的记录倾向
2)评价标准过度统一化
3)后续支持缺乏系统性
建议参考林兰教授团队研发的”科学领域学习故事评价工具箱”,其中包含18个典型科学活动的观察要点指引。近期研究显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23年度报告),采用学习故事评价法的幼儿园,幼儿科学问题提出频次提升47%,持续性探究行为增加35%。
这些方法在我们园所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比如在大班”风的力量”主题中,通过连续5次迭代观察,教师成功捕捉到幼儿从偶然发现到系统验证的完整探究历程。您所在园所正在开展哪些科学特色活动?我可以针对具体活动给您更细致的实施方案建议。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