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特别理解大家在幼小衔接阶段面临的”知识焦虑”。(先共情)下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给大家支几招”硬核攻略”:
🌟 一、构建”三维知识雷达”(理论框架)
- 政策维度:熟读《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教育部2021)和《小学适应指导要点》,建议打印重点章节贴在工作手册上(北京示范园李园长的方法)
- 儿童发展维度:重点补充7-8岁儿童”学习成熟度”指标(北师大钱志亮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显示,现在30%儿童存在”假性成熟”现象)
- 学科维度:掌握前书写、前阅读、前运算的核心要求(推荐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幼小衔接课程指引》)
🎯 二、实战提升”三板斧”
▶️ 沉浸式跟岗:建议每学期至少去小学一年级听课8课时(深圳明珠小学的做法是”三看”:看课堂节奏、看提问方式、看作业形式)
▶️ 微格教学法:用手机录制10分钟模拟课堂,重点观察自己的提问方式是否符合”三阶提问法”(认知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
▶️ 建立”问题银行”:准备三个记录本分别记录”儿童行为困惑””家长高频问题””自我知识盲区”(广州名教师工作室的成熟做法)
📚 三、资源升级方案
• 必读书单升级:《欢迎来到一年级》(卓立)+《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数学不仅是数数》(黄瑾)
• 数字工具包:推荐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观察记录系统+”优师教研”APP里的衔接专题
• 跨界学习:关注”得到”APP上小学语文名师(如窦桂梅)的授课视频,学习提问技巧
💡 特别提醒:警惕”小学化”的变种形式!现在有些机构用”思维训练”包装超前教学,要重点识别(可参考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幼小衔接负面清单》)
最近我带老师们在做”一课三研”:同一个教学内容,分别用幼儿园大班方式、小学一年级方式、衔接过渡方式来设计,效果特别好!建议大家可以尝试这个”变形记”教研模式。
记住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那句话:”好的幼小衔接不是让幼儿园去够小学,而是让小学来理解幼儿。”我们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守住幼儿教育的专业立场。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