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学会说”不”?——幼儿权益保护教育的实践智慧
作为一名扎根幼教领域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特别认同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教授的观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让幼小的孩子也能勇敢捍卫自己的权益。
为什么幼儿需要学会拒绝?
北京师范大学刘炎教授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指出:”3-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我见证过太多案例:一个从小学会温和而坚定说”不”的孩子,长大后更不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也更能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
记得去年在南京某幼儿园,5岁的乐乐用我们教的”拒绝三步曲”成功应对了邻居孩子想强行拿走她最爱的绘本的情况:”我很喜欢你,但这是我的书,我现在还想看。”既保持了友好,又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如何在幼儿园实施权益保护教育?
1. 通过绘本教学培养意识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推荐的《不要随便摸我》《我的身体属于我》等绘本,是我们班的”常客”。每讲完故事,我们会组织角色扮演:
“如果有人要强行抱你,你会怎么说?”
“如果有人要拿走你正在玩的玩具,你怎么做?”
孩子们在模拟中练习:”我不喜欢这样””请先问问我””我需要这个玩具”等表达。
2. 情景模拟训练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园长王致青提倡的”安全情景剧”非常有效。我们会设计各种场景:
- 陌生人给糖果
- 同伴要求帮忙保守”坏秘密”
- 大孩子要求代写作业
引导孩子分辨哪些要求不合理,练习拒绝技巧。记得小明最初总是低头不说话,经过多次练习后,现在能大声说:”我要先问老师!”
3. 建立班级”权利宣言”
借鉴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室墙上张贴幼儿自己讨论制定的”我们的权利”:
✓ 我有权说”不”
✓ 我有权选择朋友
✓ 我有权保护自己的身体
✓ 我有权表达感受
每周五的”圆圈时间”,孩子们会分享自己行使权利的体验。
给幼儿教师的实施建议
-
分龄指导策略:
- 3-4岁:重点在身体自主权,”不让碰的部位”认知
- 4-5岁:培养物品所有权意识,学会说”这是我的”
- 5-6岁:学习处理复杂社交情境下的拒绝技巧
- 正向强化技巧:
当孩子成功行使拒绝权时,用具体表扬代替笼统夸奖:
“老师看到你礼貌地告诉小强’我现在不想分享积木’,这很棒!” - 家园共育策略:
制作《家庭权益教育指南》,建议家长: - 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不强迫分享
- 不用”乖=顺从”的标准评价孩子
- 建立家庭安全暗号(如遇到危险时可说的特别短语)
- 处理常见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提醒:”保护教育不能制造恐慌。”我们避免使用恐吓语言,而是强调:”大多数大人都是好的,但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特别提醒
若发现孩子突然出现行为退缩、抗拒上学等异常表现,可能是遭受侵害的信号。请教师保持专业敏感度,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及时上报处理。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言:”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当我们自己能够坦然设立边界,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要求时,就是在给孩子最生动的权益保护课。让我们携手培养既友善又有锋芒的新一代!
您有哪些引导幼儿保护权益的成功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