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的生命线,但在活动评价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让我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说说如何让评价真正实现”阳光普照”~
🌟【先敲黑板】教育公平≠平均主义!华东师大王振宇教授特别强调:”公平的评价应该像阳光,既普遍照耀,又能因材施教。”重点在于三个维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 实操指南(直接上干货):
- 「多棱镜」式评价工具
- 借鉴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彩虹评价表”:用7种颜色代表语言、运动、社交等不同智能维度
- 每个孩子都能在某几个领域”闪光”,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标签效应”
案例:明明建构能力弱但故事创编强,就记录”语言红色5星+建构蓝色3星” - 动态成长档案袋(安吉游戏推广人程学琴首创)
- 每月收集:作品照片+童言稚语录音+游戏视频片段
- 关键点:要同时收录”高光时刻”和”挣扎过程”(比如搭积木屡败屡战的视频)
- 新趋势:用Seesaw等数字平台实现”过程性评价可视化”
- 分组策略的乾坤大挪移
- 避免固定分组!参考南京实验幼儿园的”流动小组制”:
周一按兴趣分组、周三按能力混合、周五随机抽签 - 哈佛教育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轮流担任小组长能提升30%的参与公平性
- 个性化评价话术模板
✖ “你画得不如小红好”
✔ “你的乌云用了波浪线,让我想起梵高的《星月夜》”(具体到笔触)
✔ “今天你主动帮乐乐捡画笔,这份友善比作品更重要”(突出非认知品质) - 家长参与的双向通道
- 每月”家长评价周”:发放带表情符号的简易问卷(🌞表示”孩子说今天玩得开心”)
- 杭州西湖区教研员沈颖洁特别建议:”要让家长成为评价信息的提供者而不仅是接收者”
💡 特别提醒:警惕三大隐性不公平!
① 时间不公平:总是最后评价内向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多思考时间)
② 空间不公平:固定使用教室前排作为展示区
③ 语言不公平:用”小画家””小歌唱家”等标签制造隐性分层
最近在指导深圳某省一级园做评价改革时,我们引入了”游戏故事二维码”——孩子随时可以扫码录音自评,连不识字的孩子都能参与。结果发现,平时寡言的孩子在录音里竟然能说3分钟不停!
记住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话:”公平的评价就像给孩子一面魔镜,照见的不是他现在的样子,而是可能成为的样子。”
老师们不妨试试每周做一次”公平性自查”:
□ 是否给每个孩子创造了”被看见”的机会?
□ 评价标准是否考虑了多元智能?
□ 是否记录了孩子的纵向进步而非横向比较?
期待听到大家的实践反馈!下期我们可以具体聊聊”如何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