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幼儿感恩教育的新路径与实践智慧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转向与感恩教育契机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幼儿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期。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减法做得好,实则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做加法。”这个特殊时期恰恰为感恩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减轻后,我们拥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来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品德培养。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3-6岁是”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过渡的关键期,这正是播种感恩种子的黄金窗口。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幼儿更容易发展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共情能力。因此,”双减”不是教育的简化,而是教育内涵的丰富化,让教师能够将注意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人培养。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创新实践策略
1. 生活化情境浸润法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提出的”生活即课程”理念特别适用于感恩教育。我们可以在每日生活环节中设计:
- “小小值日生”制度:让孩子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设置”感恩记录板”记录被帮助的瞬间
- 餐前感恩仪式:不只是形式化的”感谢农民伯伯”,可扩展为”感谢食材旅行记”主题讨论
- 自然角观察日志:通过照料植物观察生命成长,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参考了南京鼓楼幼儿园的”亲生命课程”)
2. 游戏化体验路径
著名幼教专家虞永平教授强调:”没有游戏,就没有真正的幼儿教育。”我们可以设计:
- 角色互换游戏:开展”今天我是妈妈/老师”情境模拟
- 感恩盲盒挑战:每天抽取一个感恩小任务(如:给门卫叔叔画张感谢卡)
- 情绪天气预报站:用天气符号表达和分享每日感恩心情(借鉴了意大利瑞吉欧的情境教学法)
3. 项目式深度学习
参考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的”微型社区”项目经验,可以开展:
- “我们的守护者”主题探究:追踪采访园内工作人员的一天
- 感恩资源回收站:将可回收物品转化为”感恩基金”帮助他人
- 家庭感恩树:用树枝和留言便签构建可视化的感恩表达系统
家庭-校园协同的感恩培养机制
1. 建立感恩教育共同体
采用首都师范大学王梅教授团队研发的”三明治反馈法”:
- 第一层(肯定):”宝宝今天主动帮老师收拾玩具…”
- 第二层(建议):”我们可以在家也创造这样的机会…”
- 第三层(鼓励):”相信通过家园配合,孩子会…”
2. 设计”感恩发现”家庭任务
参考日本教育家藤森平司的”三分钟感恩法”:
- 周一:发现家人的一个贴心举动
- 周三:记录小区里让你感动的小事
- 周末:创作感恩主题的家庭剧场
3. 数字化感恩生态构建
可借鉴芬兰早期教育中的”感恩数字故事”方法:
- 创建班级感恩云相册
- 制作”谢谢你”短视频日记
- 开发AR感恩明信片(扫码可看感恩语音)
教师自我成长与教育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提醒我们:”教育者的感恩心态是最好的教材。”建议教师:
- 保持感恩日记习惯(记录每天3个教育小确幸)
- 定期进行”感恩教育案例研讨会”
- 建立”感恩教育资源库”(分类收集绘本、儿歌、游戏等)
特别推荐使用”感恩教育反思四步法”:
- 观察(今天我注意到…)
- 解读(这反映了孩子怎样的感恩认知?)
- 策略(明天我可以尝试…)
- 评估(这样做产生了什么效果?)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感恩教育,我们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原则:自然渗透而非刻意说教、重在体验而非知识记忆、长期坚持而非节日突击。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当我们教师自身成为懂得感恩的生活家,孩子们自然会在润物无声中学会这份珍贵的人生智慧。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