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干货】”哇时刻”捕捉术|学习故事评价法实操指南✨
作为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教研者(师从华东师大周兢教授),我特别理解老师们记录幼儿成长时的痛点——今天就来分享风靡新西兰的”学习故事评价法”,帮您用”放大镜”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 一、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故事?
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法”不是简单记录,而是通过”注意-识别-回应”三步骤,用叙事方式呈现幼儿的”学习能动性”。就像拍微电影,要抓拍那些令人心动的”哇时刻”(Aha moment)!
📝 二、三步记录黄金模板(附案例)
1️⃣ 【注意】观察镜头
✏️记录要素:时间、场景、具体行为(建议用手机速记)
🌰案例:”9:15建构区,桐桐把纸杯叠到第8层时突然蹲下,对着倒下的杯子说’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
2️⃣ 【识别】解读密码
🔑分析角度:
• 学习品质(坚持性/问题解决等)
• 发展指标(《指南》对应领域)
• 文化叙事(家庭背景影响)
🌰识别:”展现出抗挫折能力(健康领域)和成长型思维,与其母亲提到的’犯错是学习机会’的家庭教育观吻合”
3️⃣ 【回应】搭建支架
🎯支持策略:
√ 环境调整(新增倾斜板供探索)
√ 材料投放(提供不同材质积木)
√ 家园共育(录制视频与家长分享)
💡 三、创新记录工具包(亲测有效!)
• 便利贴矩阵:不同颜色区分发展领域
• 语音转文字:讯飞听见APP实时记录
• 可视化时间轴:用Canva制作成长图谱
• 儿童视角记录:让幼儿用涂鸦自评
🌟 四、避坑指南(李季湄教授特别提醒)
✖️避免”全能记录症”:每天选3个深度观察即可
✖️拒绝”评价滤镜”:描述时不使用”聪明””调皮”等标签
✓ 推荐”1+1″原则:1个优势描述+1个发展建议
🎁 彩蛋:下周我将在上海示范园开展”学习故事工作坊”,现场演示如何用希沃白板制作互动式电子成长档案,私信可领取《3-6岁学习故事案例集》PDF版!
记得有位园长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待解码的宝藏图,而教师就是拿着放大镜的考古学家。”您最近观察到的哪个”哇时刻”最让您惊喜呢?欢迎在评论区故事接龙~ ✨
📌延伸阅读:
《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Margaret Carr
《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