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中组织跨年龄幼儿完成科学科普手抄报,可以借鉴意大利瑞吉欧”项目教学法”的理念,通过”大带小”的协作模式实现经验传递与共同成长。以下是具体实施策略:
🌟 分层分工策略(参考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经验)
-
大班(5-6岁):担任”小小科学家”负责内容构思
- 引导搜集《小牛顿科学馆》等绘本中的知识点
- 指导使用”思维导图”(如圆圈图、气泡图)整理信息
-
中班(4-5岁):作为”创意设计师”
- 提供各类纸艺工具(压花器、打孔器等)进行装饰
- 示范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常用的”撕贴画”技法
-
小班(3-4岁):扮演”材料助手”
- 在教师预裁的图形上练习安全剪刀使用
- 用粗头炫彩棒进行大面积涂色
🔧 差异化支持工具(借鉴南京鹤琴幼儿园做法)
- 提供”任务阶梯卡”(清华大学胡华教授团队研发):
▶️ 基础卡:现成图案拓印
▶️ 进阶卡:自由创作边框
▶️ 挑战卡:设计立体机关
🎨 混龄互动设计(参考安吉游戏理念)
-
启动环节:用”科学猜想箱”(内装与主题相关的实物)引发好奇
- 大孩子描述特征,小孩子触摸猜测
-
制作阶段:采用”1+1+1″编组(1大1中1小)
- 如制作”昆虫记”主题时:
• 大班生画昆虫结构图
• 中生用黏土塑形
• 小生粘贴仿真绒毛
- 如制作”昆虫记”主题时:
-
展示环节:设计”解说员+演示员”组合
- 大班生讲解科学原理
- 中小班配合操作互动部件
💡 特别提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建议)
- 设置”问题银行”收集各年龄段疑问
- 采用”问题漂流瓶”形式让大孩子解答简单问题
- 教师重点引导解决共性问题
- 社会性发展:观察大班幼儿的指导语言是否恰当
- 认知发展:记录中小班在模仿中获得的进步
- 艺术表现:分析作品呈现的年龄特征融合度
案例分享: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曾组织混龄制作”太空探秘”手抄报,大班生用橡皮泥塑造星球系,中班剪贴火箭造型,小班用闪粉装饰星空,最终作品入选广东省幼儿园科学教育成果展。
建议每周开展1-2次此类混龄活动,每次30-40分钟为宜,注意建立稳定的”学习伙伴”关系,促进幼儿形成持续性的互助机制。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