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时代】幼师必看!5个绝美方法培养孩子”高阶审美力”(附实操案例)
在”去小学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不是教技法,而是要像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的:”让孩子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而不是成为艺术品的复制者。”以下结合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的”审美素养发展模型”,分享超实用的教学方法:
🍃 一、打造”会说话的环境”(3-6岁重点)
• 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案例:每月设置”色彩主题周”(如”春天的嫩绿VS秋天的金黄”)
• 实操TIP:用自然材料创设季节性感官角(松果+麻布=秋冬质感/贝壳+纱巾=海洋风)
🎨 二、游戏化审美体验(附活动方案)
- “名画变身”游戏(4-5岁)
- 把梵高《星空》做成拼图让孩子重组
- 蒙德里安格子画变身建构区积木
- “声音的色彩”(5-6岁)
- 播放《四季》时让孩子用纱巾舞动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 三、当代审美新方式(园长推荐)
• 深圳实验幼儿园的”手机摄影课程”:
- 小班:发现校园里的”形状精灵”(拍三角形滑梯/圆形花坛)
- 大班:”光影猎人”游戏(追踪不同时段影子变化)
🌍 四、跨文化审美启蒙
日本幼教专家佐藤学建议:在美工区投放各国材料
- 中国:生宣纸+墨汁(体验晕染)
- 非洲:肯特布碎片(感受几何纹样)
- 北欧:羊毛毡(体会柔和质感)
✨ 五、评价新维度(告别”像不像”)
采用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3C评价法”:
- Curiosity(好奇心):是否主动探索材料?
- Connection(联结力):能否说出创作想法?
- Creativity(创造性):有无独特表达?
💡 专家提醒:
中央教科所刘占兰研究员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要避免陷入’精美作品陷阱’,幼儿涂鸦时的专注神情比规整的画面更珍贵。”
【课后行动】明天就可以做的改变:
✅ 在建构区加入丝绸、麻绳等质感材料
✅ 把评价语从”画得真像”改为”你用的颜色让我想到…”
✅ 每周设置15分钟”无主题自由创作时间”
记住台湾幼教专家洪俪瑜的金句:”幼儿的美育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能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让我们用专业守护孩子们的审美萌芽吧!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