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科学=成长档案新玩法】用”三阶记录法”捕捉幼儿对科技音效的敏锐度!
作为深耕音乐启蒙教育15年的研究者(曾参与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多元智能评价体系”课题组),我发现很多老师记录音乐活动时存在两个误区:要么变成”曲目流水账”,要么陷入”空泛评价”。今天分享我们园与华东师大黄瑾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音乐风格辨别成长记录模版”,特别适合记录《机器人舞》《太空进行曲》等科技风格音乐活动!
📌 阶段一:捕捉初始反应(记录原始观察)
• 科技音效敏感期(3-4岁):用手机拍下幼儿听到电子合成音效时的身体反应
• 典型案例:诺诺小朋友听《人工智能圆舞曲》时突然停止搭建积木,记录原话:”老师!这个滴滴声像我们微波炉!”
• 专业工具:参照戈登的”音乐性向测评”设计简易量表(详见附图)
🎯 阶段二:设计互动性评估(过程性证据链)
- “音色配对游戏”:准备科技声(机器人/航天器)和自然声(鸟鸣/流水)音频切片
-
记录方式:
- ✓ 用不同颜色便利贴记录幼儿分类依据(如蓝色=速度,红色=音高)
- ✓ 拍摄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音效的连续镜头(如僵硬动作表现机械音)
- 进阶玩法(大班):
• 制作”声音温度计”:让幼儿把科技音乐贴到”冷/暖”光谱上
• 引用美国音乐教育家坎贝尔的研究:86%幼儿将电子乐归类为”金属感”
📊 阶段三:可视化分析框架(推荐三色雷达图)
• 红色维度:音色特征描述准确性(能说出”叮叮声像卫星”)
• 蓝色维度:关联生活经验能力(”这个轰轰声和爸爸修电钻一样”)
• 绿色维度:创造性表现方式(用积木搭建”声音发射塔”)
✨ 创新工具包:
- “音乐科学日志”:包含STEM元素的记录表(如音高-频率对照卡通图)
- 二维码声音档案:每个孩子生成专属声音集,扫码即可听到其分类的科技音乐
- 家长协作项:家庭科技声音探索任务(记录孩子辨认家电音效的有趣反应)
💡 来自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的实践建议:”当幼儿把电子音效描述为’会跳舞的电线’时,这既是音乐感知也是科学想象,要立即用视频+语音便签双重记录!”
试着在下周播放《分子振动协奏曲》时,用这样的格式记录:
[日期] 小凯突然举起乐高:”这个滴滴答答的声音!就像我的电动车没电了!” → 关联已有科学经验(电能转化声音现象)
期待老师们分享更多精彩案例!需要具体量表模板的可以私信我~ 🚀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