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科学启蒙活动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科学启蒙:连接幼儿与自然的桥梁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季湄教授曾说:”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逐渐萌发的。”科学启蒙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我观察到许多幼儿园在开展自然教育时存在一个误区——要么过度强调”保护自然”的道德说教,要么停留在认识动植物的浅层认知。其实,培养敬畏之心的关键在于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惊奇感”和”探索欲”。
一、适合培养自然敬畏心的科学活动类型
1. 微观探索活动
- 配备放大镜、显微镜(儿童简易型)观察树叶脉络、花瓣结构
- “一滴水的世界”活动: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提前培养草履虫等)
-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微观观察能显著提升幼儿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
2. 生命过程记录
- 种植速生植物(如绿豆、向日葵)并做成长日记
- 饲养蚕宝宝、蝴蝶等完全变态昆虫
- 日本著名幼教专家仓桥惣三曾指出:”目睹生命完整历程的幼儿,会自发形成对生命的珍视”
3. 自然现象再现实验
- 用透明容器制造”迷你雨林”观察水循环
- 利用黑纸板、棱镜制造彩虹
-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模拟自然现象的小实验能让幼儿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
4. 感官沉浸体验
- 蒙上眼睛倾听”自然的声音地图”
- 触摸不同树皮的质感并配对
- 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开发的”流水学习法”证明,多感官体验能深化自然连接
二、活动设计的关键要素
1. 制造认知冲突
- 先问”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色?”,再通过叶绿素实验揭晓答案
- 这种”疑问-探索-发现”的模式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称为”有效惊奇”教学法
2. 强调变化观察
-
采用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的”三面镜子”记录法:
- 放大镜(细节)
- 望远镜(整体)
- 后视镜(前后对比)
3. 融入艺术表达
- 用自然物创作”大地艺术”
- 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编成故事
-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证明,艺术表征能深化科学认知
4. 创设仪式感
- 收获种植成果时的”感恩仪式”
- 为死去的小动物举行简单告别式
- 人类学家范·盖内普认为,仪式是培养敬畏的重要媒介
三、教师的引导策略
1. 语言引导技巧
- 避免直接给答案,多用:”你注意到了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 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建议使用”描述性语言”而非评价性语言
2. 问题设计方法
-
阶梯式提问:
- 感知层面:”这片叶子摸起来什么感觉?”
- 联系层面:”它让你联想到什么?”
- 反思层面:”如果没有树叶会怎样?”
3. 情绪调动策略
- 模仿自然现象的声音和动作
- 在观察闪电(模拟)时轻声说话
- 幼儿情绪研究专家Alicia Lieberman指出,适度的”敬畏体验”能促进情感发展
四、环境创设建议
1. 室内自然角
-
设置”自然好奇柜”:分层展示
- 上层:易腐物品(需频繁更换)
- 中层:标本类
- 下层:可操作材料
2. 户外探索区
-
规划”五感路径”:
- 触觉区(不同质地铺面)
- 听觉区(风铃、雨声筒)
- 嗅觉区(香草植物)
- 视觉区(镜面反射装置)
- 味觉区(可食用植物)
3. 数字技术融入
- 使用AR技术观察”虚拟花朵开放”
- 录制自然声音制作”数字声音地图”
- MIT媒体实验室研究表明,适度技术辅助能扩展认知边界
五、评估敬畏之心发展的指标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团队开发的”幼儿自然态度发展量表”显示,自然敬畏心的发展会呈现以下可观察行为:
- 自发关怀行为:主动给植物浇水、为受伤的昆虫搭建庇护所
- 深度观察表现:长时间专注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并自发提出问题
- 审美表达:用绘画、语言等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 联结想象:将自然现象与自身经验相联系(“云朵像爷爷的胡子”)
- 责任意识萌芽:提醒同伴不要踩踏花草、节约用水等
正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是从与物质环境的互动中构建的。”通过科学启蒙活动培养的自然敬畏之心,将转化为幼儿终身受用的生态素养和科学思维基础。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丰富的探索机会,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科学的种子与敬畏的情感在探索过程中自然萌发。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