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性记录,我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王懿颖教授的”音乐教育三层阶梯理论”,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又有趣的记录策略:
📝 三维度观察记录法(适合日常随手记录)
- 身体反应层(基础审美)
- 记录幼儿听到不同音乐时的肢体动作(如:听到《野蜂飞舞》时快速晃动手指模仿蜜蜂)
- 建议用手机拍摄15秒短视频,标注日期/曲目
- 语言表达层(审美理解)
- 记录幼儿自发的描述性语言(如:”这段音乐像小兔子在跳”)
- 可设计”音乐心情便签”让孩子贴表情符号
- 创意表现层(审美创造)
- 记录幼儿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如:根据《动物狂欢节》自编舞蹈动作)
🎨 成长档案的创意呈现方式(推荐上海思南路幼儿园的”音乐故事书”模板):
- 季度性音乐成长地图
- 用五线谱为时间轴,每个音符标注里程碑事件
- “我的音乐记忆盒”实物袋
- 放入孩子绘制的音乐想象画、自制的简易乐器照片
- 对比性音频档案
- 录制期初/期末演唱同一首儿歌的对比录音
💡 特别建议(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追踪研究):
建立”音乐敏感期观察表”,重点关注:
- 3-4岁:对节奏型的敏感表现
- 4-5岁:对音色辨别的进步
- 5-6岁: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深度
案例示范:
【观察片段】2023.11.8《月光奏鸣曲》欣赏
小满(4.5岁)首次听到乐曲时说:”这个音乐好黑啊”,三个月后再次欣赏时说:”我感觉到月亮在云里捉迷藏”。教师用”音乐比喻发展量表”标注其从具象到意象的语言转变。
记住:好的音乐成长档案应该像交响乐谱一样,既有精确的音符记录(发展指标),又保留即兴的华彩段落(个性表达)。建议每周做1次5分钟的定点记录,每月进行1次综合性分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