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启蒙活动的艺术: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分享关于科学启蒙活动与幼儿科学态度培养的专业见解。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显示,3-6岁是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科学态度将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启蒙活动设计的关键要素
基础概念:什么是值得培养的”科学态度”?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将科学态度定义为”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愿意探究、重视证据、能够批判性思考、保持开放心态的特质”。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力平教授团队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幼儿期形成的科学态度具体表现为:
- 好奇心与探究欲(对新鲜事物敏感、爱问”为什么”)
- 实证精神(相信观察和实验而非主观臆断)
- 逻辑思维(能发现简单因果关系)
- 合作分享(愿意交流自己的发现)
- 抗挫折能力(实验失败后仍愿意再次尝试)
科学启蒙活动的三大核心原则
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我认为优质的科学启蒙活动应遵循”CIA“模型:
- Child-centered(以儿童为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有效的科学启蒙不是把现成知识’倒进’孩子脑中,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探究之火。”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幼儿的真实问题出发,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展系列探究活动。 - Interactive(互动体验式)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指出,幼儿通过多感官参与能记住90%的操作体验,而仅靠听讲只能记住20%。好的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动手做、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 - Authentic(真实情境)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活动效果比抽象教学高出3倍。比如通过照顾班级植物角认识生命成长,比单纯讲解植物结构更有意义。
实操策略:培养科学态度的具体方法
1. 提问的艺术:引导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芝加哥大学Metz教授研究发现,教师提问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思维水平。我推荐使用”问题链策略“:
- 观察性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培养客观描述能力)
- 比较性问题:”这两个东西有什么不同?”(培养分类比较能力)
- 预测性问题:”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培养假设能力)
- 解释性问题:”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培养因果推理)
案例:在”磁铁探索”活动中,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磁铁能吸铁”,而是问:”你试试哪些东西能被吸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能培养孩子通过实验归纳结论的能力。
2. 记录与表征:让思维看得见
上海知名幼儿园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科学记录是幼儿思维的’可视化’过程。”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记录方式包括:
- 小班:实物粘贴(如将不同沉浮物品贴在”沉/浮”分类表上)
- 中班:简单符号记录(用↑↓表示温度变化)
- 大班:图表绘制(生长曲线图、天气统计表)
创新工具:我特别推荐使用”科学发现日记“,让孩子用图画+简单文字记录每天的科学观察,培养坚持性和系统性。
3. 结构化探究:5E教学模式的应用
国际科学教育广泛采用的5E模式同样适用于幼儿:
- Engage(投入):用有趣现象引发好奇
如用”会跳舞的葡萄干”(碳酸饮料中葡萄干上下运动)开场 - Explore(探索):自由操作材料
提供各类物品测试浮沉 - Explain(解释):引导表达发现
“你发现什么东西会浮起来?” - Elaborate(拓展):应用到新情境
“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 Evaluate(评估):反思学习过程
“今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做了哪些事?”
4. 环境创设:让每个角落都有科学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强调”环境是第三位老师”。优秀科学环境应具备:
- 自然角:季节性植物、动物饲养(如蚕宝宝生命周期观察)
- 探索墙:可互动装置(如管道墙、齿轮墙)
- 光影区:各种透光材料、镜子组合
- 声音站:自制乐器、声波观察装置
北京棉花胡同幼儿园的科学区特别设置了”拆装区”,提供旧电话、键盘等让孩子拆解研究,极大满足了探究欲望。
常见问题及专业解决方案
Q1:孩子总问”为什么”,我答不上来怎么办?
回答策略:
- 反问技术:”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培养独立思考)
- 共同探索:”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确定,我们一起查资料/做实验找答案吧!”(示范正确求知态度)
- 适度留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把它放进’神奇问题箱’,明天专门研究。”(维持好奇心)
Q2:科学活动中孩子急于知道”正确答案”怎么办?
处理方法:
- 延迟评判:”科学家不会马上断定对错,我们先多试几次。”
- 正面对比:”小明认为…,小红觉得…,你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 包容”错误”:”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们试试看会发生什么。”
Q3:如何评估幼儿科学态度的发展?
推荐使用华东师大周欣教授团队研发的观察指标:
- 主动提问频率
- 持续探究时间
- 使用工具能力
- 合作交流表现
- 接受反证态度
可采用档案袋评估法,收集幼儿的科学作品、记录表、活动照片等,形成成长轨迹。
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
- 保持学习:推荐阅读《幼儿科学教育》(刘占兰著)、《小小科学家》(英文原版)等专业书籍
- 建立资源库:收集各类科学小实验(如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心燕主编的《幼儿园科学活动100例》)
- 跨园交流:参与”幼儿STEM教育研究共同体”等专业社群
- 反思实践:使用”3W记录法“:What(发生了什么)→ Why(为什么)→ How(如何改进)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科学不是一堆事实的集合,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启蒙活动,我们不仅能教会幼儿知识,更能培养他们受益终身的科学态度——保持好奇、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善于思考。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希望这些专业观点和实操策略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启发。让我们携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静待它们发芽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