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通过过程性成长档案展现幼儿的团队合作社交进步,我结合多年一线教研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如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观察-解读-支持”循环理论),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又有创意的记录策略:
🌟 1. “小社会”情景式记录法(推荐!)
参考北京三义里幼儿园李娟园长的做法,用”故事卡片”形式记录:
• 冲突解决篇:”今天搭积木时,桐桐主动对抢玩具的乐乐说’我们可以一起搭城堡吗?’(附对话气泡图+教师批注:首次使用协商策略)”
• 角色分配篇:”娃娃家游戏中,朵朵主动分配角色:’你当爸爸去买菜,我当妈妈来做饭’(附游戏场景照片+同伴反馈记录)”
📊 2. 可视化能力发展雷达图
借鉴上海南阳实验幼儿园的”5星评价体系”,每季度更新:
- 主动性(发起合作次数)
- 应变性(解决冲突方式)
- 同理心(照顾同伴表现)
- 领导力(组织活动能力)
- 遵守度(团队规则意识)
用不同颜色折线呈现成长轨迹
🎥 3. 微视频对比集锦
• 初期:平行游戏片段(单独玩橡皮泥)
• 中期:简单互动片段(交换玩具)
• 近期:复杂合作片段(共同搭建轨道)
建议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提出的”3×30秒”剪辑法:每个阶段精选30秒典型画面
✋ 4. 同伴互评互动墙
设计可粘贴的”夸夸卡”:
“我喜欢和小明玩,因为他总会帮我扶积木”(小美贴)
“下次可以分我更多雪花片吗?”(童童建议卡)
用实物展示社交关系的动态发展
📝 专业记录TIP:
避免泛泛而谈,要像北师大冯晓霞教授强调的”抓住最近发展区内的典型事件”。例如:
× “今天合作很好”
√ “在科学实验中有3次材料共享行为,当同伴操作错误时主动示范(具体进步点),但还未掌握轮流发言技巧(待提升点)”
最后强烈推荐使用”PDCA循环记录法”:
Plan(观察计划)→ Do(纪实片段)→ Check(分析评估)→ Act(支持策略)
这样既能完整呈现成长过程,又能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完美契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进阶要求。
大家有什么创新记录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下次我们可以专门聊聊如何让这些档案成为家园共育的”对话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