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摩擦力在自然中”活”起来:幼儿园户外探索实践指南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大家好!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趣的户外实践活动——如何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摩擦力的神奇作用。
为什么选择摩擦力作为自然探索主题?
首先,我想引用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知识的。”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物理现象,而大自然恰恰是最佳的”摩擦力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指出:”3-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幼儿可以触摸、感受的有趣体验。
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
基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小脚丫的旅行”——不同地面的摩擦力体验
活动准备:
- 选择幼儿园户外场地中不同材质的区域(草地、沙地、石板路、木栈道等)
- 准备记录板和简单图标
活动过程:
- 让幼儿脱掉鞋子(确保安全),赤脚走过不同材质的区域
- 引导他们描述感受:”小脚丫走在草地上是什么感觉?””走在石板路上有什么不同?”
- 用简单语言引入”摩擦力”概念:”有些地方会让我们的脚丫’抓’得更牢,这就是摩擦力在帮忙”
教育价值:
- 发展幼儿的触觉感知能力
- 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 初步建立摩擦力与表面粗糙度的关联概念
2. “山坡小赛车”——坡度与摩擦力的探索
活动准备:
- 寻找一个小山坡
- 准备相同材质但不同重量的小车(如木质玩具车)
- 准备不同材质的”赛道”(木板、毛巾、砂纸等)
活动过程:
- 分组让幼儿在不同材质的”赛道”上滑行小车
- 观察记录哪条赛道上的小车跑得最快/最慢
- 引导思考:”为什么毛巾上的小车不爱动?””光滑的木板上小车为什么跑得快?”
教育延伸:
可以引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建议:”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3. “大自然的防滑鞋”——动物与摩擦力的奥秘
活动准备:
- 准备一些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如山羊攀岩、鸭子脚蹼等)
- 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 展示动物适应摩擦力的特殊身体结构
- 带领幼儿在自然中寻找”防滑高手”(如树皮上的纹路、落叶表面的绒毛等)
- 用放大镜观察这些自然物体的微观结构
专家观点:
美国幼教专家Lilian Katz教授曾说:”当我们将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就变得更有意义。”这个活动正是将物理概念与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生物联系起来。
教师指导要点
- 安全第一:确保活动场地安全,清除尖锐物品,检查幼儿着装是否适合活动。
- 提问的艺术: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导思考,如:”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觉得还可以怎样试?”
- 记录与分享:鼓励幼儿用图画、符号或简单文字记录发现,并组织小组分享。
- 概念衔接: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现象,如:”粗糙的表面就像有很多小手在抓着东西不让它滑动”。
活动后的延伸
- 创意美术:用自然材料创作”摩擦力画”—在不同表面上涂色后拓印,观察纹理差异。
- 角色扮演:设计”摩擦力小精灵”的故事,让幼儿扮演不同表面的摩擦力。
-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轮胎纹路、鞋底设计等)。
结语
正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念倡导的那样:”环境是第三位老师。”自然中的摩擦力探索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这个活动方案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创造更多与自然对话的机会,让科学探究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
如果您在实践中有什么新发现或疑问,欢迎随时交流探讨。教育之美,在于分享与成长!
参考资料: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