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在当前家园共育的大背景下,确实需要幼师发挥专业优势,像”春雨润物”般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启蒙。我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提出的”三阶引导法”,给老师们分享几个实用策略:
【观念破冰阶段】
- 用”观察记录+对比分析”说话
准备两组幼儿活动视频:
A组:家长训斥孩子”不许玩泥巴”
B组:我们班孩子在泥塑区探究的快乐场景
配上蒙台梭利的名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 开创”3分钟家长微课堂”
利用接送园时间,设置:
周一:”华德福教育说”语录墙
周三:”陈鹤琴生活教育”实例展
周五:播放安吉游戏纪录片片段
(记得配上二维码,方便家长扫码延伸阅读)
【理念渗透阶段】
- 设计”沉浸式家长体验日”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建议: - 让家长当半天”幼儿”,体验项目式学习
- 设置”家长困惑墙”,用便签收集问题
- 开展”教育选择情景剧”(比如:孩子抢玩具时,A方案训斥vsB方案引导)
- 建立”成长型家长社群”
借鉴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的做法: - 每周发布”幼儿行为解码”:如”为什么孩子总说’不要'”
- 开设”专家连线”专栏,邀请像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这样的专家答疑
- 制作”教育理念表情包”,把陶行知语录变成日常聊天素材
【行为转化阶段】
- 推行”1+1家庭教育套餐”
参照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经验:
“1个科学理念”+”1个落地游戏”
比如:
理念:”敏感期理论” + 游戏”沙子寻宝”
理念:”最近发展区” + 活动”厨房小帮手” - 设置”家长成长存折”
借鉴芬兰早教模式: - 参与家长沙龙存”理念币”
- 实践科学方法存”行动分”
- 学期末可兑换”亲子活动体验券”
✨ 关键提示:
- 善用”三明治反馈法”:肯定进步→建议优化→鼓励尝试
- 记住李玫瑾教授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 定期展示”家长优师教研”,让改变看得见
最后分享个我们园的典型案例:通过3个月的系统引导,一位原本坚持”超前教育”的爸爸,现在会主动带孩子观察蚂蚁搬家,还说:”张园长,我终于懂什么叫’活教育’了!”
记住:教育理念的转变就像种花,需要适宜的土壤(信任关系)、充足的阳光(专业示范)和耐心的等待(成长周期)。老师们不妨从明天晨接时的一个具体行为指导开始实践!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