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教育”动”起来 —— 幼儿防山体滑坡教育的趣味实践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大家一定都认同:安全教育是幼儿园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方式教孩子们认识山体滑坡这一自然灾害,以及掌握相应的避险知识。
一、Why:为什么要教幼儿防山体滑坡知识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李明教授曾指出:”3-6岁儿童正处于安全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早期自然灾害教育能培养终身受用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特别是对于我国多山地区的幼儿园,这项教育更为必要。
二、How:教学实施的6个趣味策略
1. 故事魔法法
可以改编《三只小猪》的故事,将大灰狼换成”滑坡怪物”,用”牢固的房子”比喻安全的建筑选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晓明建议:”安全教育故事要情节简单、形象具体、结局明确。”
实践案例:杭州市某园教师自编《小兔子的山坡历险》,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道具讲述,孩子们听得入迷,课后主动讨论”安全的地方”在哪里。
2. 科学小实验
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盒、沙土、小树模型和水瓶,模拟山坡遇雨后的变化。中国台湾幼教专家陈映如强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理解最深刻。”
操作要点:
- 先堆”干山坡”观察
- 慢慢喷水模拟下雨
- 观察”山体”变化
- 讨论为什么会滑落
3. 角色扮演游戏
设计”小小救援队”主题区角,提供安全帽、对讲机等道具。北京市特级教师张红梅分享:”角色游戏能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内化安全规则。”
游戏建议:
- 设置预警员、撤离引导员等角色
- 用呼啦圈模拟”安全区域”
- 加入警报声效增加真实感
4. 童谣口诀记忆
创作易记的儿歌如:
“山坡陡峭要当心,
大雨过后别靠近,
裂缝出现快报告,
听到警报速撤离。”
深圳市教育幼儿园园长王微认为:”韵律化的安全知识更易被幼儿记住并传唱。”
5. 户外实地教学
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幼儿观察校园周边:
- 认识警示标志
- 识别安全路线
- 了解社区避险场所
但需注意:
✓ 选择安全天气
✓ 提前踩点排查隐患
✓ 保持1:3的师生比
6. 亲子互动延伸
设计”家庭避险地图”制作任务,鼓励家长与孩子:
- 标出家庭附近的山体
- 规划两条逃生路线
- 确定一个集合点
广州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教授指出:”家园协同能强化教育效果。”
三、What:教学内容要点分层设计
年龄班 | 认知目标 | 能力目标 | 情感目标 |
---|---|---|---|
小班 | 知道山会滑坡很危险 | 能跟随老师撤离 | 不害怕警报声 |
中班 | 了解下雨后风险增加 | 会辨识简单警示标志 | 愿意提醒同伴 |
大班 | 知道山体裂缝是前兆 | 能描述基本避险步骤 | 树立互助意识 |
四、特别注意
- 心理保护原则:避免使用过于恐怖的图片视频,上海市儿童心理专家李雯提醒:”恐吓式安全教育可能造成焦虑。”
- 积极导向:强调”我们能保护自己”,而非单纯渲染危险。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安全教育要给予幼儿掌控感。”
- 常态化融入:不是一次主题活动就够,要在日常散步、谈话中随机强化。
各位老师,让我们用创意和爱心,把看似沉重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和学习。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孩子们获得的是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
您在安全教育中还有哪些创新做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