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覆盖率提升工作中幼儿教师如何参与园所教学设施更新”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维度切入:专业视角赋能、实践智慧融合、创新机制构建。结合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提出的”环境是第三位教师”理念,我来分享几点建议:
- 成为”儿童需求翻译官”(专业参与)
- 建立《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系统记录孩子在现有设施中的使用痛点
- 定期开展”童言童语说环境”活动,用绘画、积木搭建等方式让孩子表达需求
- 参考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团队研发的”幼儿游戏行为与环境质量评估工具”
- 变身”设施改造设计师”(创新参与)
• 成立教师为主的”环境创生小组”,建议每周固定2小时工作坊
• 尝试”低成本改造方案”:比如用PVC管+纱网改造户外探究区
• 学习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团队的”环境微创新”经验 - 构建”资源联结网络”(社会参与)
- 开发《家长资源地图》,挖掘家长中的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力量
- 运用”家园共建日”组织亲子改造活动,既更新设施又增强归属感
- 参考南京鹤琴幼儿园张俊园长倡导的”众筹式环境更新”模式
特别建议:可以建立”设施更新影响追踪系统”,通过:
① 儿童游戏视频分析
② 教师使用反馈日志
③ 家长满意度调查
形成PDCA循环改进机制
这里分享一个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实践案例:教师们发现传统建构区材料不能满足大班幼儿需求后,联合家长收集了200多个废旧手机盒,开发出”立体城市”项目,不仅更新了设施,还生成了为期2周的课程链。
记住李季湄教授的话:”好的环境要像春雨一样,既滋养孩子又了无痕迹。”教师的参与价值,正在于将专业智慧转化为看得见的教育生产力。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