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如何设计幼儿探究式学习
很高兴和大家探讨这个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我是学前教育专家李敏,从事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已有15年。今天我想结合一些国内外的先进案例,分享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如何设计适合幼儿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去”小学化”的核心要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去小学化”。著名幼教专家华爱华教授曾指出:”去小学化不是简单地取消所有的知识学习,而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让幼儿通过直接经验、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冯晓霞教授也强调:”学前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它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理念
探究式学习( Inquiry-based Learning)是以幼儿的好奇心为出发点,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发现、交流讨论、反思应用的过程来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完全契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倡导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
探究式学习的设计策略
1. 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在她的《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设计》一书中提到:”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来源于幼儿生活,能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和探索欲望。”比如:
- 在自然角投放不同形状的树叶:”为什么这些叶子长得不一样?”
- 在建构区提供多种材料:”怎样才能搭一座不会被风吹倒的高塔?”
2. 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材料是幼儿探究的’老师’,材料的结构性决定了探究的深度。”建议:
- 选择开放性材料(如积木、沙水、自然物等)
- 材料要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
- 材料组合能引发多样化的探索可能
3. 设计阶梯式的探究过程
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的”探究阶梯理论”,我们可以设计:
激发兴趣 → 自由探索 → 聚焦问题 → 深度探究 → 分享交流 → 拓展应用
以”影子”探究活动为例:
- 户外游戏时发现影子(激发兴趣)
- 自由玩影子游戏(自由探索)
- “为什么影子会变长变短?”(聚焦问题)
- 在不同时间测量影子长度(深度探究)
- 分享测量结果(分享交流)
- 创作皮影戏(拓展应用)
4. 采用多元化的指导策略
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提出了”三多三少”原则:
- 多观察少干预
- 多提问少告知
- 多鼓励少评判
具体可以:
- 使用开放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会怎样?”
- 适时提供鹰架支持,当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
- 记录幼儿的探究过程,帮助他们梳理经验
典型案例分享
案例1:小班”泡泡的奥秘”探究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的李老师发现孩子们对泡泡很感兴趣,于是设计了系列活动:
- 自由玩泡泡(感官探索)
- “怎样才能吹出更大的泡泡”(问题驱动)
- 尝试用不同工具(吸管、铁丝圈等)和不同配方的泡泡水(实验探究)
- 记录哪种组合能吹出最大泡泡(初步科学方法)
- 户外巨型泡泡游戏(应用拓展)
案例2:大班”我们的地铁站”项目
参考了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上海紫薇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
- 讨论乘坐地铁的经验(经验唤醒)
- 提出想建造班级地铁站(项目产生)
- 分组研究地铁标志、购票系统、安检等(分工探究)
- 用废旧材料制作地铁站模型(实践创造)
- 邀请其他班级来”乘坐”(展示交流)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有教师预设的目标和框架,又要给幼儿充分的生成空间。
- 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杭州市新华实验幼儿园的杨蓉老师提出”三个等待”原则:等待幼儿发现问题、等待幼儿尝试解决、等待幼儿表达想法。
- 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幼儿访谈等方式,评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发展。
- 做好家园沟通:帮助家长理解探究式学习的价值,避免”为什么孩子整天在玩”的质疑。
结语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所说:”幼儿教育不是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人生打基础。”探究式学习正是培养幼儿好奇心、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探索的乐趣,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您园所在实施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惑?欢迎分享您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