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把”防食物中毒”变成趣味课堂的5个创意教学法|幼师必备🌟
作为一名深耕学前领域15年的教研员,我发现很多老师在食品安全教育上都陷入”说教式”困境。今天分享几个我和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发的”游戏化教学法”,让孩子在笑声中get生存技能!
🍎 绝妙教法一:”细菌小怪兽”情景剧场
(带小班孩子玩转科学认知)
👉 准备材料:毛绒玩具+荧光粉(模拟细菌)
我们园用这个方法连续3年实现”0食物中毒”记录!先用手电筒照出”荧光细菌”,再用玩偶演示:”哇!小明没洗手就抓面包,细菌军团正在开派对啦~”最后让孩子们用肥皂水当”魔法药水”消灭细菌。海淀区骨干教师王芳说:”孩子们现在饭前都互相检查洗手,比老师说100遍都管用”
🍓 惊艳活动二:”超市大侦探”VR游戏
(中大班跨学科整合案例)
最新研究表明:沉浸式体验能提升70%的记忆留存率!我们和华东师大合作开发了AR食物识别系统:
• 发霉的草莓会蹦出”霉菌国王”动画
• 过期的酸奶罐会发出”救命”警报声
南京实验幼儿园刘园长反馈:”孩子们现在买菜都会主动看保质期,还能纠正家长行为!”
🥕 杀手锏三:”食物历险记”绘本共创
(附小班原创儿歌)
我团队创作的《小青菜的365天》绘本里:
“绿绿的菜叶要洗净(哗啦啦)
红红的苹果要削皮(嚓嚓嚓)
黄黄的面包长绿毛,快请它进垃圾桶(哐当!)”
配上海沃德教授的”五感教学法”,让孩子通过嗅闻变质食物、触摸不同食材质感来建立认知。
🍌 高阶玩法四:”厨房实验室”STEM项目
(适合大班科学探究)
准备显微镜观察变质食物vs新鲜食物:
- 记录香蕉变黑的过程(培养观察力)
- 用pH试纸测酸奶变质后的酸碱度变化
- 制作”食物保存方式”对比图表
深圳名师李雪莉用这个方法斩获了全国幼教创新大赛金奖!
📌 关键提醒:每个活动后要带幼儿总结”安全三部曲”
1️⃣ 眼睛看(颜色/形状异常)
2️⃣ 鼻子闻(怪味预警)
3️⃣ 小手摸(黏滑感危险)
💡 最近我在读日本保育专家藤永保的《食育的奇迹》,书中强调:”有效的安全教育应该像糖衣药丸,把重要的生存技能包裹在甜蜜的游戏外衣里”。深以为然!
老师们还有哪些创意教法?欢迎在评论区接力分享~记得收藏这篇干货,下周教研会肯定用得上!✌️
[最后小彩蛋]点击我的头像,领取原创《幼儿园食品安全主题包》(含PPT+教案+家长告知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