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学小火苗:幼儿园科学启蒙活动的创新实践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充满魅力的主题——如何通过科学启蒙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科学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科,而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一、科学启蒙活动的核心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钱雨教授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探究的态度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科学启蒙的真谛。3-6岁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天生就是小小科学家。
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科学家最为相似——他们都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来认识世界。”我们的任务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引导,让他们的科学潜能自然生长。
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有准备”的科学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自然角与探索区:设置种植区、岩石标本区、放大镜观察台等,如北京市北海幼儿园的”微型生态园”就深受孩子喜爱。
- 低结构材料投放:提供磁铁、棱镜、测量工具等,深圳实验幼儿园的”科学百宝箱”就是很好范例。
- 问题墙与发现本:鼓励孩子们记录自己的疑问和发现,南京实验幼儿园的”为什么笔记本”很有创意。
(二)设计引导性科学活动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提出:”好的科学活动应该像侦探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我的实践经验是:
-
提问的艺术:
- “你注意到了什么?”(观察)
- “如果…会发生什么?”(预测)
- “你是怎么知道的?”(推理)
- “还能怎么做?”(创新)
-
“5E”教学模式:
- 吸引(Engage):用有趣现象引发兴趣
- 探索(Explore):自主操作体验
- 解释(Explain):分享交流发现
- 延伸(Elaborate):拓展应用
- 评价(Evaluate):反思学习过程
比如”沉浮探秘”活动:先让孩子预测各种物品的沉浮(吸引),自由测试(探索),讨论发现(解释),制作小船(延伸),回顾过程(评价)。
(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启蒙
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说:”科学教育应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可以:
- 天气日记:记录温度、风向等,培养观察力
- 种植活动: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体验
- 建筑区探索:探索结构与平衡的关系
- 餐后活动:果核分类、种子拼画等
成都市金牛区机关三幼的”校园小农夫”项目就巧妙地将种植活动与科学探究结合,孩子们通过测量植物生长、记录变化,培养了系统的科学思维。
三、支持科学实践的关键策略
(一)教师角色定位
- 敏锐的观察者: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 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孩子表达想法
- 智慧的支持者: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
- 热情的探索伙伴:与孩子一起发现未知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春燕教授特别强调:”教师与其做知识的传递者,不如做思维的点火者。”
(二)家庭科学教育联动
- 设计”家庭科学任务卡”(如厨房科学实验)
- 举办”亲子科学游园会”
- 建立”家庭科学资源包”共享机制
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的”家庭实验室”项目让科学探索延伸到家庭,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常见问题解答
Q:科学活动总是一片混乱怎么办?
A:清华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张园长建议:”规则与自由同样重要。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科学家公约’,如’轻拿轻放’、’轮流使用’等,培养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Q:孩子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怎么办?
A:南京师范大学张俊副教授认为:”承认不知道并不可耻,这正是展示科学态度——’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的好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图书、做实验验证。”
Q:农村幼儿园资源有限如何开展?
A:可以参考广西幼专附属幼儿园的做法:”利用自然材料如竹子、石头、种子等开展科学活动,这反而更贴近生活,成本低效果好。”
五、活动案例分享
案例1:影子剧场(光与影的探究)
- 提供手电筒、各种透光材料
- 让孩子自由探索影子的变化
- 引导思考:”影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时大有小时?”
- 合作创作影子故事
案例2:泡泡研究院(表面张力的探索)
- 提供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
- 调配不同配方的泡泡水
- 记录哪种工具和配方能吹出最大/最多泡泡
- 开展”泡泡创意大赛”
科学教育专家刘占兰研究员曾说:”当孩子们的眼睛因为发现而闪亮时,科学的种子就已经播下。”让我们做有准备的教师,创设丰富的环境,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支持孩子们在探究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解。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小科学家,而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好奇、求实、创新的精神将伴随他们一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大家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提供一些启发。科学探索之路永无止境,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保持好奇,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