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过度宠爱,幼师如何智慧引导”踩刹车”?
作为幼教工作者,这个问题确实很具挑战性。我来分享一些专业建议:
理解家长行为背后的原因
首先要认识到,过度宠爱往往源于:
- 分离焦虑(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
- 补偿心理(工作忙想弥补)
- 教育理念偏差
- 对儿童发展规律不了解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指出:”家长的爱需要智慧的引导,而非简单的批评。”
三步沟通法
第一步:建立信任关系
- 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家庭背景
- 先肯定家长的爱心和付出
- 分享孩子在园积极表现
第二步:专业视角展示
- 用观察记录说明过度宠爱的具体影响:
√ 自理能力发展滞后(如3岁不会独立如厕)
√ 社交困难(难以分享与合作)
√ 挫折承受力低 - 推荐权威资源:
※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孙瑞雪《爱与自由》中的案例
第三步:提供替代方案
给出可操作的建议替代宠溺行为:
“当孩子想要您喂饭时,可以这样说:
‘宝宝自己试试,妈妈在旁边支持你。’
然后逐步减少辅助。”
园所可开展的家长工作
- 家长沙龙: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开展”爱与规矩的平衡”主题讲座
- 成长档案:用照片、视频记录孩子自理能力进步过程
- 情景体验:组织家长参与”蒙眼喂食”等活动,感受过度代劳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建议:”改变要循序渐进,从最容易调整的行为开始。”
应对特殊情况的策略
当遇到强烈抵触时:
- 请园长或资深教师介入
- 展示同龄儿童发展对比(匿名处理)
- 建议家长咨询专业机构
记住:教育是慢艺术。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常说:”我们要做的是播撒种子,而非强求即时改变。”
您觉得哪种方法最适合您当前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具体实施细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